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探讨

王忻

荆门市保障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填补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短板,能够高效整合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阶段的作业流程,确保各环节间的有序链接与协调配合,从而实现对工程进度及质量的严密把控,以最大程度确保投资回报率。近年来,随着EPC总承包模式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并采纳这种模式以提升项目效率和效益。然而,在积极推动EPC模式的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化各项管理工作指向性,特别是在设计与施工环节之间增进沟通协作,从而充分发挥EPC总承包模式的潜能,实现项目的最佳执行效果和最高价值创造。

  关键词: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质量;进度

  引言

  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往往因其层级复杂、机构庞大,而对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构成显著阻碍。相比之下,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则注重精简与高效,强调部门间职责划分的清晰性,通过优化人力资源分配,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岗位,从而增强了管理行为的精确度与目的性。在EPC模式的实际运作中,需要紧密结合项目本身的规模特性和具体需求,针对设计、采购、施工等每一个环节精心策划和执行管理举措,以求充分利用EPC模式的优势。因此,加强对EPC总承包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提升现代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特性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具备三大核心特征:首先,该模式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中的引领地位,这有助于促进项目总体方案的深度优化整合,确保从源头上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平衡。其次,EPC模式通过一体化的设计、采购和施工管理流程,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各阶段间可能出现的冲突与分离问题,实现了各环节间的无缝对接与协同作业,提升了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率和执行效果。最后,此种总承包方式明确了建筑工程的质量责任归属,强化了对工程质量全过程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有利于在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迅速、准确地界定相关责任主体,并据此落实责任追究和损失赔偿事宜,从而有力保障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各方权益。

  2.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2.1 对EPC总承包认知存在的误区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行EPC总承包模式的过程中,许多人对该模式的本质和优势尚存误解。一方面,尽管EPC模式下建设单位需对其内部部门进行精细化分工和明确职责,要求各参建单位自主承担起工程设计、采购和整体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现代工程项目的庞杂性和EPC模式对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部分人员可能由于承受较大压力而对该模式持有抵触情绪或消极态度。另一方面,业主层面的认知误区也不容忽视,部分业主担忧在EPC模式下会额外增加除施工费用之外的管理成本,从而增加项目总体支出,这是对EPC总承包模式本质理解的一个重要误区。

  2.2 EPC总承包模式面临的风险挑战

  尽管EPC总承包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诸多益处,但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这些风险贯穿于项目不同阶段,尤以设计阶段和采购阶段较为突出。设计阶段,由于设计师对工程设计精度把握不足,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进而连锁影响到后续采购环节。此外,一些技术人员可能因操作不规范、专业能力局限等原因加大工程风险系数。而在采购阶段,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价格波动、利率变动等因素,易导致物资器材采购成本的变化,从而对工程造价成本带来负面影响。

  2.3 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

  一方面,鉴于EPC总承包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在具体实施中的一些管理细节尚未完全成熟,难以与各下属部门现行工作体系无缝衔接,导致各岗位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高效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多数建筑承包单位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适应EPC模式的完善管理制度。因此,有必要继续强化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以便在未来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好地发挥EPC总承包模式的优势,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高效实施。

  3.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施路径

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建立并推行统一的项目管理标准是一项基础性且至关重要的任务。具体而言:

3.1 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

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运作框架中,构建一套系统化、统一且全面的项目管理标准体系是提升整体项目管理水平的基石举措。这种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对工程管理的一种规范和约束,更是对项目成功实施的有力保障和推进动力。它包含了从项目启动初期的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到项目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等准备阶段的详细管理流程规定,确保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执行标准,以利于所有参与者都能依照同一套规则高效协同工作。

项目管理流程规范的核心部分涵盖了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从立项启动开始,包括但不限于前期的项目策划、设计阶段的技术论证与图纸审核,中期的采购管理、物流配送、现场施工协调,以及后期的调试、验收、质保期维护等。每一步骤都需要设置具体的控制节点和管理要求,确保项目沿着预定的时间线和成本控制轨道顺利推进。

质量管理标准在EPC总承包模式中尤为重要,它是确保工程项目品质达标的坚实基础。这一标准体系不仅要求在设计阶段就注重创新和优化,充分考虑工程的功能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要严格监控材料采购环节,确保选用的原材料、设备和配件符合国际国内相关标准,杜绝质量问题源头。在施工阶段,则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规程,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真正做到全流程、全方位的质量把控。

3.2 建立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

鉴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种项目管理基准规范,系统性构建一个综合全面的项目管理标准化框架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框架应完整覆盖项目的全程周期,各个阶段活动均有相应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具体来说,在项目策划阶段,应依循既定的标准程序,以确保项目目标明晰、预算编制合理、资源分配得当;在设计管理阶段,应对设计评审、变更管理等细分流程予以标准化处理,力求精细化和严谨性;在采购管理层面,须确立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包括供应商筛选、合同签署以及物资到场检验等一系列标准化步骤;至于施工管理环节,则必须纳入施工工艺的规范化执行、工程进度的精准控制以及施工质量的严格把关等各项具体标准;而在项目临近尾声的验收管理阶段,务必设定严谨的竣工验收流程和客观公正的质量评价体系,以确保最终交付的项目成果能够完全符合甚至超越预设标准。

3.3 强化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建立并践行项目管理标准化并非仅倚赖于完备的制度架构,更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出众的项目管理团队的支撑。为了真正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运作,应当通过持续开展周期性的培训课程、深化专业教育内容,以及组织贴近实战的模拟演练等活动,逐步提升团队成员对项目管理标准化理念的理解力和行动力。此举旨在让团队深入领悟到标准化管理对提升项目绩效、控制成本支出、压缩工程周期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从而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将标准化的要求融入各个环节,扎实有效地贯彻执行。

3.4 推广项目管理标准化经验

项目管理标准化的成功实践经验如同珍贵的财富,亟待我们及时地归纳总结并积极推广普及。为此,建立一个项目管理标准化案例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该库应系统收录来自各类成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方法、累积的经验智慧以及汲取的教训启示,进而转化为可以模仿运用的模板范例。这样的实践转化不仅有助于在企业内部不同项目之间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管理模式,保持管理水准的一致性和先进性,同时也有望对外界同行业者产生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进而带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结语

  总的来说,在实际应用中,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展现出了卓越的成效,其在提升工程管理效能、质量管理水准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为了持续推进并深化该模式的应用,管理者们应当积极投身于EPC模式的学习与研究之中,以期在项目运作的全过程中,更准确地掌握和驾驭整体管理流程,确保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与协调运作,从而实现卓越的协同管理效应。

  参考文献  :

[1]胡国华.基于EPC承包模式建筑项目管理实践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2,36(06):1822-1824.

[2]武金龙,郝军斌,唐华.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09):200-201+207.

[3]岳燕国,魏巍.基于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