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1
/ 2

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问题研究

朱俊杰

陕西省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在成本监审中考虑水利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外部效应,如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等,探索将这些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途径,推动绿色、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环境与社会成本考量不仅能够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友好和社会责任,还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关键词:成本监审  水利工程  水资源管理  社会责任

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是确保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公平、合理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科学、透明的方法审查和确定供水成本,为制定合理的水价提供依据。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研究,主要包括:

1. 成本构成明确化

首先需明确水利工程供水的成本构成,通常包括直接成本(如水资源开发、净化处理、输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成本)和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等)。通过详细划分成本项,确保每一项成本都有据可依,准确反映供水的真实成本。

2. 成本核算标准化

成本核算标准化在水利工程中极为重要,它确保了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比较的可比性,为成本控制、绩效评估以及定价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的概述,用于建立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和方法:

统一会计政策,遵循国家或行业规定的会计准则,统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确保所有水利工程企业在记录收入、成本和费用时有一致的标准。

成本要素清晰界定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人工、直接费用)与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的范围,确保各类成本归集的准确无误。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统一的折旧方法(如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并确定一致的折旧年限,保证固定资产成本在不同项目间按相同原则分摊。

无形资产摊销,确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的摊销政策,包括摊销期限和方法,确保摊销成本的一致性。

合理损耗的计算,明确材料、能源等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合理损耗标准,以及如何将其计入成本。

成本分摊原则,确立成本分摊的原则和方法,如如何将共同成本(如管理费用)按照合理、公平的方式分摊至各个项目或成本中心。

环境和社会成本的考虑,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成本核算也应考虑环境成本(如污染治理费用)和社会成本(如对周边社区的影响补偿),并将其纳入成本核算体系。

信息化系统支持,利用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或其他专业软件,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处理和分析,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性。

内部审计和复核,建立定期的内部审计机制,检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合规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通过上述措施,水利工程企业可以建立一套既符合行业特性又满足管理需要的成本核算体系,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促进水利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成本合理性审核

成本合理性审核是确保水利工程供水定价公平合理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真实性审核,验证成本数据的真实性,检查是否有虚构成本、重复计费等情况,确保每笔费用都有相应的凭证支持,如发票、合同、验收报告等。

合法性审核,确认各项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剔除非法、违规的支出,如超出规定标准的招待费、礼品费等。

合理性审核,评估成本开支的合理性,重点审查管理费用、办公费用、人员薪酬等非直接成本是否符合行业平均水平,是否存在过度消费或奢侈浪费。例如,对比历史数据和行业标杆,判断管理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必要的奢华装修或高档设备购置。

效益性审核,分析成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评估某些支出是否带来了相应的效益提升。例如,高额的技术研发支出是否促进了技术创新,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

分摊方法审核,检查成本分摊原则和方法是否科学、公平,避免某一项目或部门承担不应有的成本负担。确保共同成本如行政管理费用按照合理的标准和方法分摊到各成本中心。

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年成本数据的趋势分析,识别异常变动,探究背后的原因,剔除非正常因素影响下的不合理成本。

专家评审与第三方审计,引入行业专家或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专业审核,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估意见,增强成本合理性审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通过严格的成本合理性审核,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水利工程供水定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为水利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优化方向,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 效率评价

结合成本监审,对水利工程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是否存在因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的成本过高现象,推动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营效率。

5. 公众参与与透明度

在成本监审过程中增加透明度,公开成本监审的标准、方法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必要时举行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消费者的意见,确保定价机制的公正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6. 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成本监审与水价调整的联动机制,根据成本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定期或不定期调整水价,确保供水企业的合理回报和用户的负担能力相协调。

7. 环境与社会成本考量

在水利工程的成本监审中考虑环境与社会成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这要求在传统经济成本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和量化工程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福祉的长期影响,并尝试将这些外部成本纳入工程的总成本考量。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对河流生态系统、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改变,以及可能引起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根据评估结果,估算恢复或补偿生态系统的成本。考察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影响,包括对地下水位、水流规律、水质等方面的影响。若存在负面影响,应计算采取补救措施或改善措施的成本,如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水质净化工程等。分析项目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包括对居民生活、健康、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正负效应。评估因移民安置、土地征用、文化遗产保护等产生的社会成本,并考虑补偿措施。评估水利工程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和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减排措施和适应策略的成本,如采用低碳材料、优化能源使用、增加碳汇项目等。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如征收环境税、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市场机制(如碳交易)等手段,将环境和社会成本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成本,促使工程决策者在项目规划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成本,实现成本的有效分担和补偿。增加项目规划和成本评估过程的透明度,邀请公众、环保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讨论,确保环境与社会成本的考量全面、公正,增强社会对项目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