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的运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1
/ 2

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的运用探讨

崔素红 

新城区铁一幼   01005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安全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安全知识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师有必要引入“情境化”教育策略,将安全教育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安全知识,形成安全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

前言: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情境化”策略的运用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幼儿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理解和记忆安全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情境化的安全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危险的警觉性,学会在危险来临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模拟真实生活场景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是非常有效的情境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家庭、公园、超市等幼儿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安全知识融入其中[1]

例如:幼儿教师需要对各种生活场景进行深入了解,并筛选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场景。例如,家庭中的电器使用、厨房的烹饪活动、公园的游乐设施使用等。然后,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材料,如玩具电器、玩具厨房、小型游乐设施等,以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模拟的家庭或公园场景。在模拟家庭中,教师可以教授幼儿们如何正确使用电器。例如,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个玩具电饭煲,并告诉他们在煮饭时不能触摸电饭煲的发热部分,以免烫伤,教师还可以模拟一个插座,并告诉幼儿不能将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中,以免触电。

比如,教师准备了玩具炉灶、玩具锅、玩具食材等道具,然后,教师向幼儿们展示如何使用玩具炉灶煮汤,并告诉他们不能离开厨房,以免汤溢出或发生火灾。通过这个案例,幼儿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厨房中的安全隐患,并学会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二、角色扮演,应对危急情况

角色扮演是情境化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也适用于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安全主题,让幼儿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警察、消防员、医生等,进行安全知识的模拟演练。

例如:在消防安全教育中,教师应该收集相关的消防安全教育资料,准备必要的道具,如模拟的灭火器、消防服、头盔等,以及布置一个模拟的火灾现场。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进入角色扮演的环节,幼儿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消防员”和几名“被困者”。消防员们需要穿上消防服、戴上头盔,而被困者们则需要扮演被困在火灾现场的人员。

然后,教师可以先讲解火灾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如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安全地疏散人员等。之后,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火灾情境,让幼儿们进行模拟救援。在模拟过程中,消防员们需要迅速行动,使用灭火器扑灭模拟的火焰,同时将被困者安全地疏散到安全区域。而被困者们则需要模拟真实的反应,如发出求救信号、配合消防员进行疏散等。

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幼儿们的安全,并在需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幼儿们强调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这次模拟救援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还深刻理解了消防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三、故事引导,提高安全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安全故事,将安全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安全知识[2]

例如:教师应该精心挑选适合幼儿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安全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时间,向幼儿们生动地讲述这些安全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投入,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来传达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道具等辅助材料来增强故事的视觉效果,让幼儿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安全知识。

在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进行讨论和反思。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故事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遇到危险?”“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等,让幼儿们思考并回答。通过讨论和反思,幼儿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安全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一次关于防拐骗的安全教育中,教师为幼儿们讲述了一个名为《聪明的小兔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兔子在公园里玩耍时,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叔叔。这位叔叔看起来很友好,但小兔子却警觉地拒绝了陌生叔叔的邀请,并成功地向公园管理员求助。最终,陌生叔叔被管理员识破并带走,小兔子也安全地回到了家。

在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幼儿们讨论了小兔子为什么会遇到危险以及它是如何避免被拐骗的。幼儿们纷纷表示小兔子很聪明,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接着,教师又教授了幼儿们一些简单的防拐骗技巧,并让他们模拟了如何向陌生人拒绝邀请、如何向家长或老师求助等场景。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还提高了对陌生人的警觉性。

四、互动游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互动游戏,将安全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安全知识。

例如:在“找隐患”游戏中,目标是让幼儿们在教室或校园内寻找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学习如何避免和消除这些隐患。第一组的幼儿在教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张破损的课桌,边角锐利,存在安全隐患。他们提出可以用布条或胶带包裹桌角来避免幼儿们受伤。第二组的幼儿在走廊上发现了一些堆积的杂物,他们认为这可能会绊倒幼儿们,于是提出应该定期清理走廊上的杂物。第三组的幼儿在操场上发现了一些松动的地砖,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幼儿们摔倒,于是建议学校应该尽快修复这些地砖。

在游戏结束后,幼儿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组找到的安全隐患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并鼓励幼儿们将这些安全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这次“找隐患”游戏,幼儿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学会了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定期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情境化定期演练能让幼儿们在模拟的紧急情况下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危险,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3]

例如:在一次火灾逃生演练中,教师首先向幼儿们介绍了火灾的危害和逃生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带领幼儿们熟悉了疏散路线和逃生口的位置。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利用烟雾弹模拟了真实的火灾场景,让幼儿们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完成了逃生过程。在演练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了分享和总结。有的幼儿表示自己在逃生过程中感到有些紧张,但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成功完成了任务;有的幼儿则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加强疏散路线的标识、提高烟雾弹的逼真度等。通过这次演练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应对火灾等紧急情况,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结

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的运用,是提升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教师可以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形成安全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更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广泛应用“情境化”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英.利用自制绘本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的探索[J].智力,2024,(08):88-91.

[2]杨莹莹.VR技术融入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应用研究[J].新班主任,2023,(35):32-33.

[3]张云.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0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