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追踪(外一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乌镇追踪(外一篇)

单德强

辽宁兴城市水岸绿洲

    “落花流水人家近,鸿雁凫瑽飞阵阵。”乌镇是一幅流动鲜活的画,乌镇是一本厚厚的立体的大史书,乌镇还是人杰倍出的风水宝地。不管你来没来过乌镇,乌镇都像会魔法一样牢牢地抓住你的大脑,让你数以万计次地勾绘想象中和记忆中的乌镇。每个游过乌镇的中国人,对乌镇不仅是爱,不仅是赞美,还不仅是惊叹,更多的是骄傲自豪。

    我印记中的乌镇是娇小玲珑的。河小,有很多河道一个助跑能轻松跨越过去;石板桥小,小得让人感觉到颤颤悠悠;船小,一叶扁舟是最淋漓尽致地诠释;街道小,从街道这边人家可以照那边人家的镜子;房屋小,三五个人在屋里转一圈可以撞鼻子。乌镇的小,小得可爱,小得让人迷醉,小得让人赏心悦目。乌镇朴实无华,黑色的泥制瓦,白色的长有青苔的灰墙,粗超的石板路。如果八方旅游的大军不涌入这里,这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偶尔听一两声琴音或一两声鸟鸣蛙叫,任凭你是谁,你都会说这是天籁之音。

    乌镇是风水宝地,福阴后世子孙。引相关乌镇历史渊源,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因此可知,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得名。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料。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1200多年的乌镇在乌镇人的精心规划下,枕河、伴河、望河而建,依河、靠河、沿河修街,桥连街、街邻桥,桥就是街,街也是桥。乌镇的巧妙如同迷宫,属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让人疑虑前路终断片刻后又见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水是路、桥是路、街还是路的路路畅通无阻的乌镇,养育了培养了送出了许许多多标榜史册的人物。如我国第一位文化部部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的茅盾就是这里人。

    茅盾故居就座落在乌镇观前街17号。故居房屋始建于19世纪中叶,临街四开间两进木构架楼房,分东西两个单元。1885年前后,茅盾的曾祖父购作住宅。楼房后面有一个半亩地大小的园子,茅盾的曾祖父曾在那里盖了3间平屋。20世纪30年代初,茅盾用稿费并亲手设计草图,翻建成带有日本民房风格的书斋。茅盾在这幢故居中生活了13个春秋。

    1983年茅盾故居经中央批准筹建修复,依照茅盾童年时代的面貌进行了整修和复原。又如被称为“中共一大卫士”的王会悟同志的纪念馆也座落在乌镇。说起始建于南朝的昭明书院,略有点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叫作萧统,此人身为南朝时期的梁昭明太子,编撰整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文选》。想道尽乌镇名噪一时的历史名人数不胜数。

    游在乌镇,吃在乌镇,住在乌镇,做一把乌镇人,感受一把乌镇的风土人情,就是美,美到美不胜收。从安渡坊码头乘摇摇晃晃小舟,时不时撩一撩水发出开心快乐的笑,深吸一口江南小镇气息似在天堂享受。弃舟踏上石板路参观草本染色作坊,一下子把游人带回刀耕火种的岁月。看着简单的作坊染出令人瞩目的传世之作,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望尘莫及。离开草染作坊去昭明书院逛一逛,这里有书香有墨香,还有岁月的远方和诗。带着满怀留恋去下一站猎奇,漫步雨读桥穿过洪昌弄,看一看三寸金莲馆。

    老邮局、乌镇大戏院(听评弹、欣赏地方戏曲)、恒益堂药店、朱家厅、升莲广场、白莲寺塔、文昌阁、关帝庙都在述说这里的富足安康。桥里桥(仁济桥、通济桥) 让人大饱眼福令人发出情不自禁地啧啧赞叹声。踏过泰安桥参拜乌将军庙,追忆乌将军的勇和谋能增无尽智慧。从乌将军庙码头再乘船到灵水居,尽情欣赏灵水居园林风光,尽情发挥用最美的词汇赞美这里的美。怀着一颗无比崇拜的心情参观茅盾纪念堂和其他名人展馆,同时自勉下,让自己更上一层。水上集市、亦昌冶坊、叙昌酱园是千年前的繁华也定是千年后繁华。

    淋三两场江南雨,目睹江南美女打着花伞悠然自得的样子绝对是一种享受。观红日西尽晚霞满天听看竹林鸟飞鸟鸣,待繁星满天华灯初上时,乌镇又是令一番韵味。靠小窗数星也数灯,听细细水声…… 

寻觅运河

    知道运河是从评书《隋唐演义》中隋炀帝为看琼花而开凿的。对运河的了解,只知道它是横贯古今的我国南北重要的水路运输枢纽。

    应干儿子皓鹏相邀,我们夫妻二人平生第一次结伴同游。到了杭州想去的地方有三:一是西湖看断桥,觅许白西湖淋雨的浪漫;二是拜谒慈悲普度的济公活佛所挂单的灵隐寺;三是去千年乌镇感受一下江南水镇的厚重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到杭州第三天,我们三人早早驱车赶往乌镇。乌镇的古老和质朴让我感到无比亲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千年传承的诚信为本货真价实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让我知道江浙经济繁荣的法宝。乌镇的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更令我惊叹不已。当我登上乌镇唯一的制高点——白莲塔四顾环望时,看到一条望不见头尾的大河。干儿子告诉我这是运河。我满脸狐疑,惊讶地说:“运河!这就是京杭大运河?这就是隋炀帝劳民伤财所开凿的大运河?”我兴冲冲地奔下白莲塔,去到运河岸边看一看。

    京杭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古镇,南至著名的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乘船于碧波荡漾的运河上,看着穿梭在运河上巨大的货轮让我惊讶、欢喜,由衷地感叹和无限地感慨。千年运河为我国服务了千年,千年多来两岸运河人家繁衍生息了千年。此时此刻的我不知道该赞美隋炀帝还是批判隋炀帝,不管他当初出于什么目的总之最后是为我国经济、军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安徽的!”皓鹏兴奋地喊道。一艘六七十米长的货轮不紧不慢地行驶过来。船体上写着个大大的“皖”字。突然听见几声叫,接着一条黄毛白肚囊的家犬颠颠地跑了出来,头向我们这边叫着。我们笑着还故意学着狗叫,就这样孩子般站在运河边久久驻足。山东的、河北的、浙江等地的货轮没有间断过。我的心又一次被感动了。回头看看乌镇、看看赶集般的游人,对这方水土的情更浓了。于是下定决心彻底了解一下运河及两岸人家。其实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我们误会了隋炀帝也骂错了隋炀帝。隋炀帝只不过把运河连接到了一起,他是学秦始皇连接长城。

    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运河文化——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运河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千年不变。

    普及一下运河开凿的始末吧,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征讨齐国开凿邗沟,到了隋朝大幅度地扩修,贯通到都城洛阳又连涿郡。在元朝翻修时放弃洛阳而取直修到北京。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条见证中华历史的河流,也是谱写中华历史的河流。我国又于2002年,将大运河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知道了运河的古今,不能不说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不能不说我国人民的智慧是超群的。

    望着滔滔不绝的运河水万千感慨。真愿化做一条鱼,从素有人间天堂的杭州出发,三月到扬州,再到孔孟之乡然后进入美丽的大北京。一路畅游一路观光一路感悟运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