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贡献与赋能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贡献与赋能机制研究

杨智慧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盐城,这座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城市,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盐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贡献及其赋能机制,以期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贡献;赋能机制

盐城,这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盐城人民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记忆,更蕴含着对自然和生态的敬畏与保护。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盐城独特的文化标志,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关注焦点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这些非遗资源的优势,将其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与独特性

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与独特性,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盐城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淮海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非遗资源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手工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力。

其中,盐城的传统手工艺尤为引人注目。无论是盐城糖画、东台发绣,还是建湖藕粉圆子制作技艺等,都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些手工艺不仅是盐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敬畏与保护的体现。例如,盐城糖画以糖为材料,通过巧妙的手艺制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图案,既展示了匠人的高超技艺,又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利用。

此外,盐城的民间文学如淮剧、杂技等也是其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了盐城人民对自然和生态的敬畏与保护之情。它们不仅丰富了盐城的文化生活,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贡献

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非遗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一)生态理念的传承与弘扬:盐城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这些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传统生态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行为,转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更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生态智慧的挖掘与应用:盐城非遗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古人对自然和生态的深刻认识和总结。这些智慧包括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例如,传统农业耕作中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等方法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中的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些生态智慧可以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三)生态实践的推动与引领:盐城非遗项目中的许多实践活动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这些实践活动包括传统手工艺制作、农业耕作、民俗活动等,它们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例如,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采用的自然材料和环保工艺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农业耕作中的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模式可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民俗活动中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观念也可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路径

(一)非遗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

盐城,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旅游体验。这里的非遗主题旅游产品琳琅满目,如非遗文化体验、手工艺制作等,每一项都能让游客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在非遗文化体验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非遗项目的表演和制作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在手工艺制作中,游客可以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和精湛技艺。这些非遗主题旅游产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体验,也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这种融合的成功得益于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盐城在规划旅游线路和设施建设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设施建设,盐城不仅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非遗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盐城,非遗教育与生态教育得到了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了全面了解非遗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机会。通过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公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社会价值,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在非遗教育方面,盐城注重将非遗文化传承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价值。同时,盐城还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在生态教育方面,盐城注重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开展生态环保实践项目、推广绿色消费理念等方式,让公众亲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中。这种非遗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了全面了解非遗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机会,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非遗产业链的生态化转型与升级

非遗产业作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盐城也实现了生态化、绿色化的转型与升级。这里的非遗企业积极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生产制作,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将非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一些非遗企业还注重产品的设计创新和品质提升,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推动了非遗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盐城还加强了与生态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发和推广生态化产品和服务。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为非遗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例如,一些非遗项目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和农产品品牌,实现了非遗与生态产业的互利共赢。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

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非遗资源,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非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与升级,加强非遗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边梦清.盐城淮剧融入地方文旅的实践研究[J].当代旅游,2021,19(31):13-15.

[2]张翠爱.盐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1):1-5+125.

[3]康晶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方法路径研究[J].百花,2021(0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