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以及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头晕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以及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头晕的临床观察

汪志恒

英山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黄冈  43870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以及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颈源性头痛头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用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组加入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头晕头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以及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注射;颈源性头痛头晕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使得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脊髓、血管,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颈源性头痛头晕主要是由于各种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症状,目前临床对于该病多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2]。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扩张局部血管,改善颈部血运,从而改善神经缺血缺氧状况,恢复神经功能,在颈源性头痛头晕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该方法单独应用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可以联合其他的治疗方法。颈椎旁注射主要是将药物注入椎旁间隙,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文章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颈源性头痛头晕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为(45.6±7.2)岁。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33~78岁,平均为(45.8±7.5)岁。入选标准: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伴随头晕头痛症状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单用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具体方法为:患者保持仰卧位,垫高肩部并稍微抬起患者的下颌,推开患侧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颈静脉,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结节,使用GE公司生产的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探头3.5~10.0MHz,在超声引导下确定进针角度,垂直进针2cm,回抽无血、无气体、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8~10mL1%利多卡注射液。观察到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皮肤发红等征象即可确认阻滞成功。1天1次,连续治疗1周。

观察组加入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同对照组,颈椎旁注射治疗方法为:患者保持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使用GE公司生产的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探头3.5~10.0MHz,在超声引导下确定进针角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距离乳突下1~2cm地方穿刺,垂直进针,回抽无血、无气体、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5mL丹参注射液+2mL伊痛舒注射液,连续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差异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差异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50)

28

20

2

96.0

对照组(n=50)

15

25

10

80.0

X2

5.365

P值

0.043

2.2两组不良反应差异

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差异

组别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皮痒皮疹

总发生率(%)

观察组(n=50)

1

1

1

6.0

对照组(n=50)

1

1

0

4.0

X2

1.238

P值

0.114

2.3两组头晕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头晕头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头晕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差异

组别

头晕头痛发作频率(次/周)

头晕头痛持续时间(h)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50)

5.6±1.4

1.0±0.5

7.5±1.5

1.0±0.4

对照组(n=50)

5.5±1.5

2.3±0.8

7.6±1.6

2.5±0.6

t值

1.125

5.325

1.225

5.285

P值

0.103

0.043

0.113

0.042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这导致颈源性头晕头痛患者数量不断增长[3]。该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主要是通过局麻药物阻滞交感神经节,从而改善其支配区域的血运状况,能够有效改善神经水肿症状,加速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改善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颈椎旁注射则可以将药物注入椎旁间隙,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改善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头晕头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联合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的星状神经节阻滞以及超声引导下的颈椎旁注射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凌超,李东白,郑鑫,等. 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3,45(1):36-40,46. 

[2] 周轶群,张析哲,宋健楠,等.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头晕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北京医学,2023,45(4):362-364. 

[3] 於兆颖,罗慧君.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内热式电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3,28(4):361-363. 

[4] ZACHARY A. SORRENTINO, DIMITRI LAURENT, JAIRO HERNANDEZ, et al. Headache persisting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narrative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J]. Headache,2022,62(9):11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