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的探讨

田俊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 443500

【摘要】:目的: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共计35例)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共计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年龄、术中出血量、BMI指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二聚体等方面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600mL、BMI指数>28kg/m2、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周、D-二聚体>5mg/L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600mL、BMI指数>28kg/m2、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周、D-二聚体>5mg/L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年龄、术中出血量、BMI指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二聚体来预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关键词】:髋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髋膝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关节替代病变关节,可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目前在各种髋膝关节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此类手术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肺栓塞、静脉性溃疡,对患者的术后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测指标,评估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2]。文章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龄为48~81岁,平均为(60.3±5.4)岁。入选标准:符合髋膝关节置换术适用证的患者。排除标准:不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分组。

1.2方法

整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BMI指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有无基础病、D-二聚体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资料差异

两组在年龄、术中出血量、BMI指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二聚体等方面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差异

因素

观察组(n=35)

对照组(n=65)

X2

P值

年龄

<60岁

10

45

5.231

0.042

≥60岁

25

20

性别

18

38

1.112

0.102

17

27

术中出血量

≤600mL

11

35

5.234

0.042

>600mL

24

30

BMI指数

≤28kg/m2

12

38

5.326

0.043

>28kg/m2

23

27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2周

10

50

5.465

0.044

>2周

25

15

合并基础病

20

40

1.125

0.103

15

25

D-二聚体

≤5mg/L

9

51

5.236

0.042

>5mg/L

26

14

2.2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600mL、BMI指数>28kg/m2、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周、D-二聚体>5mg/L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相关因素

β值

95%CI

OR值

P值

术前KPS评分<60分

1.352

1.365~5.687

5.465

0.001

TNM分级Ⅲ~Ⅳ级

1.452

1.435~5.785

5.326

0.001

肿瘤直径≥3cm

1.265

1.231~5.658

5.236

0.001

术后未开展放化疗

1.432

1.325~5.489

5.432

0.001

Ki-67≥10%

1.584

1.154~5.638

5.387

0.001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两组在年龄、术中出血量、BMI指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二聚体等方面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600mL、BMI指数>28kg/m2、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周、D-二聚体>5mg/L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这可能是由于: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老化,容易导致血小板附着在内膜表面,使得红细胞聚集形成血栓;且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更高,加上术后活动量减少,更容易形成血栓[3]。②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会造成血管损伤,引起静脉血管内皮功能损害,随着出血量的增加,静脉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越严重,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③BMI指数:超重肥胖人群的血脂水平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增加血栓发生风险。④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血液流速减慢,静脉血液淤积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4]。⑤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升高较明显,提示有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600mL、BMI指数>28kg/m2、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周、D-二聚体>5mg/L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年龄、术中出血量、BMI指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二聚体来预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吕晨,唐新文,郭志文,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6):708-711.

[2] 曹兴,李建福,雷涛,等. 老年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5):106-111.

[3] 罗翠芳,欧阳莉,吴晶.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J]. 青岛医药卫生,2023,55(1):25-28.

[4] DAY, THOMAS, TRAN, HUYEN, CHUNILAL, SANJEEV, et al. Isolated distal DVT in trauma: A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isolated distal deep vein thrombosis acquired as an inpatient in trauma patients[J]. Injury,2022,53(7):2562-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