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2

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杨艺文

440509198502164017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社会进步,优质的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与高速发展共同来临的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及信息隐私隐患。为了有效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针对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势在必行。要想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全面优化安全管理工作非常必要。鉴于此,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入手进行分析,在明确安全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安全衡量方案,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优化要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

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建设期间需要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推进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在全面完善信息技术算法和规格指标以及系统结构的前提下,保障操作安全度量和分析准确性,使信息技术系统运转期间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均被排除。要想充分保障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安全管理效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从而使信息模式得到稳定发展。

1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系统工程作为核心技术,在信息时代发展中需借助安全管理保障稳定发展。自主研发与自主发展需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可控性,完善法规内容是关键。网络通信领域开放性强,加强安全管理支持突破垄断,促进自主创新。优化建设规避风险,满足创新发展需求。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推动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发展。

2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安全管理问题涉及多个方面。技术、组织和操作等安全因素是关键,若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或管理制度不健全,将导致问题频发。缺乏合理的安全级别设定会引发技术操作和组织规划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和风险处理不到位会影响数据衡量、算法和产品分配等环节,进而影响整体安全水平。在不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下,管理措施缺乏执行依据,易导致工作偏差和失误。信息安全衡量问题同样重要,它用科学化技术标注系统运行状态,发现问题,衡量信息具有技术价值,能描述系统安全程度,解决相关问题可优化技术标准,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

3信息技术系统

3.1定量分析

安全管理衡量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手段是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数据指标的具体内容进行风险度量,定量分析可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时序分析法模型、回归分析法、决策分析法以及树形结合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在定量度量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分析方法投入使用。一般情况下,应该参照信息度量标准开展分析工作,在充分保障定量分析科学性和客观性以及定时、定量特性的基础上,推进计量和分析有效落实。在数据信息存在复杂或模糊现象的情况下,则应该结合风险量化标准内容开展信息因素风险分析,由此避免定量分析过程中出现曲解信息或分析失误等问题。

3.2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在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衡量中具重要作用。它基于信息度量方法,与调查判断标准紧密相关。在定性分析过程中,需研究信息内容,确定导向演绎框架。分析资料信息时,需编码处理并及时明确调查结构,验证后完成分析。常见方法包括逻辑、数据和因果定性分析。此方法降低问题发生率,规避定量分析中的问题。保障结果全面性,提高主客观内容分析准确性。在信息系统工程安全衡量中,定性分析可用性更强,准确性更高。

3.3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度量手段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优势,针对信息技术系统的不足进行深度探讨。执行此方法需考虑多种因素,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分析过程。量化指标明确风险内容,定性分析判断风险级别,两者结合使结果更科学可靠。综合分析法从客观角度全面研究信息技术系统内部规律,解决片面性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判断,简化复杂问题,提升度量分析质量。

4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优化要点

4.1合理选择安全度量方法

为了提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安全管理效果,应根据实际管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安全度量方法。在常规管理中,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或结合不同度量方法。当单个度量方法无法量化风险时,应灵活采用度量分析方法,融合数据、市场调研和逻辑判断,得出深刻的风险分析结论。例如,在安全评估时,应关注与信息系统紧密相关的安全质量因素,综合定量与定性方法进行度量分析。

4.2全面提升工程自主可控性

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自主可控性,是安全管理执行中的关键任务。随着安全可控要求的提高,仅靠防火墙已无法满足安全保障需求。完善的信息技术体系要求将安全管理贯穿于系统工程各方面。为提升系统安全水平,需基于自主可控进行安全保护建设,强化软硬件适配服务研发,发挥风险度量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多维度测评,提高工程整体可控性。实践中完善自主可控评估,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综合水平和安全能力,满足业务安全需求,推进信息技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升级,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4.3积极优化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为相关管理工作落实提供良好基础。从制度层面进行管理创新优化,能够直接作用在安全管理执行效果方面。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系统的实际安全状况和运转状态,构建监控机制,在提高信息安全监测服务专业性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排查网络系统异常状况,同时设计紧急应对措施,以解决运转问题。整个系统工程由多个供应链集合组成,在不同位置遭遇攻击都可能使信息技术系统出现崩溃,因此,构建完善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检查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安全防护价值。在对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外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安全管理需求,建立资质评定制度,为落实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从源头排除风险因素,保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期间的工作安全。

4.4科学设置管理权限

信息技术的应用风险具备较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可适当明确程序授权,提前确定管理权限,以此控制信息技术应用风险。企业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科学控制,既能提升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也能在风险防范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会投入较多财力。同时,企业可针对性地引入符合自身特色的信息控制系统,并持续完善相关模块,明确不同岗位人员职责,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风险控制。总体而言,为了有效保障信息技术系统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有效性,需要在实践期间明确各项程序的授权内容,并科学设置安全管理权限,在管理优化过程中,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借助权限有效保障整个信息技术系统的数据管控科学性,真正做到数据专人操作,从而使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整体操作规范性进一步提升,为安全管理高效执行贡献力量。

5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加强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力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任务。为了有效提高安全管理质量水平,应构建安全评估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建设,有效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应该设计切实可行的安全衡量方案,在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实体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选择安全度量方法、充分提升工程自主可控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安全管理执行有效性,进而真正为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司夏萌,赵博白,康海燕.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师,2022(26):108-110.

[2]房泽鑫,张成爽.基于云计算与信息技术的社区矫正信息系统体系——评《社区矫正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安全》[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06):717.

[3]黎志忠.高安全性工程监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通信电源技术,2020,37(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