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解析

宋盼

身份证号码:411381199209287413

摘要:目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常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涉及的施工工艺较多,要求相关施工单位及技术人员严格把控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把控好各环节施工要点,确保整体施工过程符合相关规定及标准。施工单位还应积极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使技术应用更加规范、高效,在此基础上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可靠。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工程

引言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种类与规模都在不断增长,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增加。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结构厚实、体积大的特点,能够满足高层楼房等建筑工程的建设需求,但在实际应用周由于体积过大,其混凝土水化热情况也比较严重,容易造成施工中的裂缝等问题。为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实际施工时需要关注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围绕其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浇筑过程管控、养护管理等进行研究,把握施工关键点,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科学调整施工技术,让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更加稳定可靠。

1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1)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厚度较大,在浇筑过程或浇筑完成后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这些热量往往积聚在混凝土内部。若无法有效及时地散发这些热量,混凝土内外的温差会加大,从而导致温度应力的产生。(2)在施工中,应保持连续性浇筑。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量较大,中断浇筑可能会降低整体结构的性能,并容易导致裂缝,这会增加后期维修和处理的难度。(3)由于施工流程复杂,并受制于施工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施工单位需要加强监督,有效控制温度,并重视后期养护。遵循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振捣和浇筑是必要的。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标准相对较高。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解析

2.1优选原材料

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首先应从原材料的选择入手。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和最终性能,因此选择优质的原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如下:(1)水泥: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应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等。这些水泥在硬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较少,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2)骨料:骨料是大体积混凝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应选择级配良好、含泥量低的骨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同时,骨料的粒径和比例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设计要求。(3)外加剂: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有时需添加一些外加剂,如缓凝剂、减水剂等。这些外加剂可调节混凝土的硬化速度,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使用外加剂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控制配比进行添加。通过合理选择原材料,可有效地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2混凝土振捣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适度上下抽动振捣棒,提升振捣的密实性。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分层施工方式下,逐层进行浇筑、振捣,将振捣棒向下层插入50mm,连同本层和下层的部分混凝土共同振捣,此举的作用在于消除层间接缝,使相邻两层稳定结合,最终保证建设成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整体结构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振捣时间方面,在下层初凝前进行上层的振捣。若欠振,大体积混凝土因振捣不充分而缺乏密实性;若过振,振捣持续时间过长,振捣力度较大,部分石子在振捣作用下聚积在底部,上部则分布大量砂浆,产生离析,大体积混凝土的均匀性降低。因此,振捣人员需精准把握振捣时间,在混凝土表面无明显下沉、无气泡、有泛浆现象时,可结束振捣。按照该要求,通常每点的振捣时间为10~15s。

2.3混凝土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保证其入模温度控制合理,由于水化热温度较高,因此在混凝土入模时应保证其温度低于28℃,混凝土浇筑体的入模温度升高不宜超过45℃。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可以采用分层连续浇筑方式进行施工,也可运用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比较常用的分层浇筑方案包括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在使用分层浇筑施工时,工作人员应该注意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要求进行浇筑细节的控制,根据其横截面面积,合理进行分段,通常横截面积在200m内,分段不宜超过2段,300m内其分段不宜超过3段。另外,在分段施工中还应该严格控制段与段之间竖向施工缝的位置,应为其设置模板,保证其平行于结构较小的截面尺寸方向,分段上下邻层的竖向施工缝应该错开。在泵送混凝土时,应合理控制浇筑层厚度,避免其厚度超过500mm,非泵送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一般不大于300mm。分层间歇浇筑混凝土时,其水平施工缝的设置需要考虑混凝土浇筑中温度裂缝控制的要求,应综合混凝土供应能力与钢筋施工等要求对水平施工缝进行合理管控。另外,需要注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对钢筋、预埋件等进行有效的管控,避免在浇筑中出现钢筋或预埋件变形、位移等问题。

2.4后期养护与强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的维护主要通过保温和保湿实现。在浇筑完成并接近初凝阶段时,应在混凝土表面铺设一层薄膜,以减少水分损失。初凝后,覆盖麻袋和塑料膜以增强保温效果。考虑到混凝土初期水化反应快,产生较高温升,建议在前3天每2小时测量一次温度;从第4天到第28天,则每4小时测量一次。若温差超过25℃,应增加麻袋以加强保温,尤其是对重要结构部分的温升控制在20℃以下;若温差小于15℃,减少麻袋以促进散热。混凝土内外温差低于30℃时,可以进行模板拆除。注意拆除模板时应符合强度要求和规范,拆模时间也应根据规范确定。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延后拆模时间。拆模后,立即进行保温和保湿措施,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减少由此造成的维修成本和资源损失。

2.5水化热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释放的水化热较多,若缺乏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热量难以快速散失,会产生较大的内外部温差,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为应对该问题,可向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粉煤灰颗粒,取代部分水泥,缓解水泥水化热。研究表明,水泥的水化热将由于粉煤灰的掺入而减弱,而在粉煤灰掺量和龄期均一致的前提下,由于矿渣粉的掺入,混凝土的水化热也有减弱的变化,此时混凝土浇筑条件得到优化,强度提高的同时可降低裂缝的发生率。

结语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工程会在施工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为此,需要施工单位在充分了解并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在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把握好混凝土运输、现场浇筑、振捣控制等要点,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达标,满足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耐久性、安全性等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啸.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21(12):23-24.

[2]甘铭威,李刚,占羿箭,等.基于单向耦合多尺度多场模型的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风险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21,51(6):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