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与“非礼”之间》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在“礼”与“非礼”之间》教学设计

盛寒娟

金华第八中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16

——《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读

受朋友之邀,就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构思一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经本人与本组老师反复探讨研究,最后确定了这一堂在“礼”与“非礼”之间的多篇联读课。下面笔者就将教学过程展示一下。

导语:同学们,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一次和大家一起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希望这次合作能让我们都有收获,下面让我们把本堂课的第一次掌声献给自己,也献给这次机会。

课前激趣:请你猜一猜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有这么一联: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想把它制成一顶桂冠,送给第一单元中的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物应该非谁莫属?——烛之武。对,烛之武。但是,我们这堂课的主人公不是他。大家都知道《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从《烛之武退秦师》入手,来聊一聊“礼”与“非礼”的问题。

任务设计

任务一:叩响礼之大门——   一探晋文公之“礼”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人物都是可圈可点的:烛之武的机智,秦伯的果断,郑伯的坦诚,佚之狐独特的眼光韬略,就连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晋文公,都被古人赞为“有礼”。(PPT显示“有礼”)

1.问:你们认为古人赞他“有礼”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那么,晋文公真的“有礼”吗?先让我们来看看他围攻郑国的理由。

理由有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PPT显示)

“无礼于晋”

这是当年重耳流亡时候的事情。先看一下重耳流亡的线路图:(PPT显示路线)

链接1:公元前637年,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对重耳不予礼遇。

重耳流亡19年,游历了8个国家,其中3个小国对其“无礼”,卫国、曹国、郑国。其中郑国和晋国是同宗,都是姬姓。以兄弟之分却不礼待,晋文公记恨在心。事实上,后来晋文公对这三个国家都发动了战争,报当年无礼之仇。看来重耳是有怨必报啊。

⑵“贰于楚也”

链接2: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PPT显示以下内容)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史记·郑世家》)

问:晋与郑国已经结盟,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攻打郑国呢?

链接3:“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                       ——(《史记·晋世家》)

晋文公“即位而行赏”,也是晋文公获得“有礼”美名的原因之一,但这样的封赏耗费了他大量的土地,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统治的根基,给他带来了危机。为了扩充实力,掠夺别国的土地,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而郑国,恰恰给他以攻打的口实。所以,晋围郑,是打着“礼”的幌子行不义之实。

⑶这两个理由,哪一个把晋文公得罪得更厉害呢?为什么?

明确:“贰于楚”,一个“且”字可以看出。

小组讨论:

明确:楚的实力与晋相当,共同争霸中原,郑帮助楚国,就等于直接阻碍晋问鼎中原。再者,“郑为中国咽喉”,晋占有了郑,就能阻断楚国北伐的脚步。而且,郑国先讨好晋国,后背晋助楚,实在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也给了晋攻打郑国最直接、看起来也是最合理的借口。让晋国“师出有名”。

再怎样师出有名,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晋围郑,还是“利”。

⑷下面让我再来看看,晋文公拒绝进攻秦军的理由:“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是不是真得像他说的这样呢?

链接4:“秦伯送卫於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PPT显示)

纪纲之仆:古代国君用以守护自己并在战争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精锐士卒。

也就是说,晋文公的身边护卫,全是秦穆公的精锐部队。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清了晋文公撤兵的原因,不是害怕失去“所与”之人,而是不敢,依然是从“利”的角度进行考虑。

所以,驱使晋文公做出一次次选择的,不是“礼”,而是“利”,以“礼”之名行逐“利”之实。晋文公实在称不上“有礼”之人,至多能称“理智”之人,可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难怪孔子这样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PPT显示)

那怎样才是“有礼”呢?对此,孔子首推齐桓公。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齐桓公“尊王攘夷”(PPT显示),孔子称其为“正”。“正”,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即守住君臣本分。我们知道,当时西北的戎狄不断进犯中原各国,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卫国、邢国打退异族入侵,保卫了华夏文化,此外,齐桓公还因楚国不尊王室且周昭王莫名死在楚国,曾组建联军讨伐它。孔子认为,齐桓公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道义的“正派”之事。所以,齐桓公“有礼”,恪守着君臣之道,国祚比晋绵长。

《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PPT显示)

《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PPT显示)

(译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

可见“礼”,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以礼治国,即规范秩序。

任务二:再探孔孟之礼

过渡语:既然礼,是孔孟思想的核心,礼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秩序,使国家和谐安定。那么,作为统治者,又该如何实施礼治呢?礼治的理想境界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齐桓晋文之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明确哪几个小组负责《齐》文,哪几个小组负责《侍坐》篇)

(1)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

孟子保民而王思想中渗透的礼:保民,富民,然后教民。让百姓衣食无忧,守礼知义,这是一国之君的本分、职责。君臣百姓知礼守礼,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孟子的王道思想是礼乐治理之下的王道乐土。

(2)《侍坐》

礼治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明确:曾皙描绘暮春郊游图,是美学观点下的和谐场景:人在天地中,与天地气象共存和鸣,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是礼乐治理下的太平盛世,也是孔子“为国以礼”的终极目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皙的这番话真真道出了老师的心声,他怎能不“与点也”?孔子梦寐以求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大同社会,就这样三言两语的被曾皙宣之于口:

(齐读,感受大同社会的和乐场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PPT显示)

《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世。——(PPT显示)

(译文:遵守礼制,可使国家长久,使社稷安定,让人们尊卑有别,上下有序,对后代是有益处的。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PPT显示)

推出结论:秩序定而天下和。(PPT显示)

当然,礼的功用不止于治国,还可用来修身。关于礼以修身,我们在另外的时间里另作探讨。

任务三:礼之传承(视时间而定)

礼是一首传唱千年而不衰的赞歌,礼以修身,礼以治国,礼以平天下。今天,我们是如何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呢?对下面两则消息进行评论。

1.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2.福岛核电站废水排放问题(视屏播放)(国家角度)让我们从“礼”的角度来评评日本的这一做法。(只顾本国利益,破坏社会秩序)

结语:同学们,以礼修身,则温润如玉;以礼治国,则国泰民安;以礼联邦,则和谐共荣,谨以此课与君共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