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的思考与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的思考与展望

李建男

德阳市水利局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河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作为维护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平衡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

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湖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河流和湖泊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许多生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也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生态服务和文化遗产。然而,过度开发利用、污染排放等行为导致河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1.河湖生态流量的定义

河湖生态流量是指在生态系统内维持正常运转、保持动植物群落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水流量。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群落需要一定的水量才能维持其生存和繁衍,保障这一最低水量即为生态流量的核心目标,适宜的水流量可以保持水体溶解氧等重要水质指标处于良好状态,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水体温度,维持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水流量大小和流速对水生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数量分布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生态流量可以促进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繁荣,在面对干旱、汛期等自然灾害时,适宜的生态流量可以为生态系统提供恢复和调节的空间,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2.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的意义

2.1保护生态系统

适当的生态流量管理有助于调节水体的稳定性,减缓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保持适当的生态流量也能增强水生物种群的生存能力,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正确管理河湖生态流量可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供应和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水质。水量充足可以有效稀释和冲洗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质恶化的风险,保障水生生物及人类的健康。良好的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有助于提升水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供应、水文调节、保持土壤侵蚀平衡等。保障适宜的生态流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价值,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全过程管理需要依托先进的监测技术、模拟分析工具和智能决策系统等科技手段。推动这些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提升生态流量管理的效率和精准性,也有利于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革命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涉及到多方合作,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的参与。通过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如水生态修复、水资源治理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还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新的人才、技术与资金。全过程管理有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在提升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区域生态安全防护能力。

3.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的对策

3.1完善水生态保护制度

根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条件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研究制定主要江河不同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指标和生态环境需水控制指标,作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控制性指标和重要依据。流域经济社会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必须严格控制在水资源可利用量范围以内,地下水开采量要控制在可开采量的容许范围内。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均要注重对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维持江河的合理下泄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严格保护河湖和地下水生态系统,维护河流健康。建立健全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合理评价经济开发活动、资源开发等活动对水资源和生态的影响,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

3.2建立健全监测与评估体系

明确监测河湖生态流量指标,布设监测站点,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监测数据采集。结合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加强监测数据的共享机制,鼓励多方参与监测数据的交流与分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建立定期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对河湖生态流量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常态化开展管控断面监测及预警处置,严格重要控制断面水量管控、下泄流量考核和监督检查,积极督促问题整改,提高调度目标保障程度。

3.3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和年度计划,推进计划调度和实时调度并行,强化流域一体化调度,严格重要控制断面水量管控、下泄流量考核和监督。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不同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协调,形成共同推进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的合力,实现全方位覆盖和综合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污染事件等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和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水系中设置生态涵养区,保障区域内的生态流量不受干扰,提高局部水环境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针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或困境的情况,可实施生态补水措施,通过增加水流量或引进水源来恢复和改善局部生态系统。建立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生态流量保护的效益和贡献,对相关单位给予奖励或补偿,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流量管理工作。

3.4加强公众参与宣传教育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广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组织公众参与生态流量保障的实地考察、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增强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参与感和责任感。建立河湖生态流量监测数据和管理政策的信息公开机制,向公众提供透明、及时的监测数据和管理信息,增强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信任。在学校和社区等场所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环保行动,建立起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关爱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通过倡导绿色出行、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保护河湖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3.5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在河湖生态流量管理领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为生态流量保障提供法律依据,加大对生态流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管理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在监督和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健全的违法处罚机制,对于违反生态流量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威慑效应,维护生态流量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引导企业和机构主动遵守生态流量管理法规,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倡导绿色诉讼,鼓励公民、组织等对生态流量管理领域违法行为提起诉讼,切实保障公民环境权益。

结束语

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全过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关系到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水生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监测与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措施、加强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保障河湖生态流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洪喜,黄荣.小流域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20,20(1):67-71.

[2]王建平,李发鹏,孙嘉.我国生态流量管理实践探索[J].人民黄河,2018,40(11):78-81+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T712—2021[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

[4]黄亮,许衡,王丽,等.珠江流域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确定与管理实践[J].中国水利,2022(7):71-73.

[5]成波,杨梦斐,杨寅群,等.长江流域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探索与实践[J].人民长江,2020,51(9):51-5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