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研究

冯娜娜

抚州市中医医院 江西省抚州市 3440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带状疱疹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的患者接受除湿胃苓汤加减和火针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对比组间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除湿胃苓汤加减;火针;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感染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疼痛性水疱沿着神经节分布的皮肤区域发生。尽管带状疱疹通常被认为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但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广泛应用,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挑战。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早期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以及外用药物等,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根治病症,且容易出现耐药性或副作用。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带状疱疹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6岁至67岁,平均年龄(47.49±5.8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7岁至68岁,平均年龄(46.43±4.22)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均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接受除湿胃苓汤加减和火针疗法。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包括苍术15克、陈皮10克、厚朴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猪苓2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滑石15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根据辨证加减,在疱液过多情况下加防己、苡仁、苦参,对于胸闷腹胀者则增加大腹皮;如果出现食欲不振,可添加藿香、佩兰,而湿蕴化热情况下可加黄芩、连翘[2]。煎服方法为将药材浸泡于冷水中半小时后,煎沸15分钟,取汁300毫升。每日服用1剂,每日3次,每次100毫升,饭后温服。治疗期间需避免搔抓,并忌辛辣、鸡、鸭、牛、羊肉等易发物。同时,配合火针疗法,在对皮损进行常规消毒后,手持中粗的火针,将针体置于酒精灯外的火焰中加热,直到针尖呈现红白色。然后,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疱疹的中央,深约0.2~0.3厘米,每个疱疹针刺两次,每周复诊1次。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阿昔洛韦治疗,每天4次,每次0.8g,两组均为每2周为一个疗程[3]

1.3观察指标

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完全康复:皮疹完全退去,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无任何疼痛残留。部分改善:皮疹消退超过30%,疼痛感明显减轻。治疗无效:皮疹退去不足30%,疼痛仍然存在。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组间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

分组

完全康复

部分改善

治疗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n=30)

15

11

4

86.67%

对照组(n=30)

10

9

11

63.33%

X2

4.356

P

<0.05

3讨论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感染疾病。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DNA病毒。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与水痘有关,即水痘初次感染后,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病毒可以重新激活并沿着感觉神经纤维迁移到皮肤,引起带状疱疹的发作[4]。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其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此外,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化疗、激素治疗或患有艾滋病等,也更容易患上带状疱疹。研究还表明,带状疱疹在季节上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通常以疼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疼痛往往是带状疱疹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描述为灼热、刺痛或针刺样的疼痛感,且疼痛常伴随着患侧的皮肤敏感或感觉异常。随着病情进展,患部皮肤会出现水疱、丘疹或结痂,呈现出典型的带状分布,沿着神经节或神经支配区域散布。这些皮疹常伴随着剧烈的瘙痒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5]。除了疼痛和皮疹,带状疱疹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神经痛、感染、眼部并发症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或残留疤痕。因此,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并不仅仅局限于皮肤病变,还包括了多种潜在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传统上,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包括口服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和外用药物等。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Acyclovir)、泛昔洛韦(Famciclovir)和瓦布曲韦(Valacyclovir)等被广泛用于控制病毒复制和减轻疼痛症状。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氯丙嗪等用于缓解疼痛,而外用药物如生理盐水、氧化锌软膏等用于减轻皮肤瘙痒和红肿。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抗病毒药物需在疾病早期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且容易引起耐药性。镇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并不能根治病症,且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性和副作用。外用药物则主要针对皮肤症状,对神经痛等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传统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但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促使人们寻求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6]

中医传统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或情志不畅、气血郁结等因素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所致。根据中医理论,湿邪阻滞在体内可引发湿热内蕴,导致疱疹水疱的形成。同时,情志不畅也会导致气血不畅,使得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带状疱疹的发作。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主要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湿热,恢复气血畅通,以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治疗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除湿胃苓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苍术、陈皮、厚朴、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白藓皮、地肤子、滑石、木通和甘草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的功效。其中,苍术、陈皮、厚朴等药物可清热除湿,解表宣肺;白术、茯苓、泽泻等药物可健脾利湿,利水通淋;甘草可调和药性,增加方剂的稳定性。

除湿胃苓汤通过清热除湿、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的作用,有助于恢复体内阴阳平衡,清除体内湿邪,改善病情,从而达到治疗带状疱疹的目的。

火针治疗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火针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穴位,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火针可选取与患处相关的经络或穴位,如足三里、合谷等,通过火热的刺激,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加速病邪的排出,有助于缓解疼痛、减轻水疱,促进皮肤的修复。火针治疗在中医药中的地位重要,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整气血、温通经络、消除病邪等。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火针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常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临床上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克锋,宋开永,梁旭英,等.火针拔罐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3,39(04):30-31.

[2]吴赛.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

[3]崔红卫.毫火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2):6103-6105.

[4]霍会霞.毫火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4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07):76-77+106.

[5]张林香,赖应庭,陈婷婷,等.火针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2):1869-1871.

[6]许传勤,陈体高,许彩燕,等.火针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