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弘扬“〇九”精神——基于国家工业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〇九”精神——基于国家工业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路径探析

刘羽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九〇九基地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见证了我国核动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迈向辉煌的非凡历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通过开展基于国家工业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路径探析,不断加强九〇九基地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形成了具有核工业特色、传承军工文化、发扬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模式,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核工业强国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明确九〇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原则

一是兼顾保护与开发。九〇九基地现有建筑413 栋,主要包含居住、生产、综合服务、教育及重要历史建筑五种类型。由于长期缺乏维修保护或遭人为破坏,部分建筑呈现不同程度破败陈旧状况。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规定的要求,要加强对重要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九〇九基地的文化建设要加强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基地道路、餐饮住宿、环卫设施、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

二是兼顾保密与开放。根据核动力院总体规划,将九〇九基地划分为“四区一线”,即核燃料研制区、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融合式服务保障区以及贯穿其中的军工历史文化保护线。九〇九基地的文化建设区域以融合式服务保障区和军工历史文化保护线为主,包含少量散落式分布于试验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区的闲置建筑。基于此,九〇九基地的文化建设要以做好基地内科研生产活动的保密工作为前提,在文化建设区域与试验区和核燃料研制区之间设置物理隔离。

二、明确九〇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以核动力院新时代发展战略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十四五”文化与品牌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引,持续深入开展九〇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建设工作,重点加强保护开发利用,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将九〇九基地建设成一个集文物保护、教育培训、科普研学、旅游文创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核工业特色、传承军工文化、发扬三线精神的,全国唯一以核动力为主题的科技文旅基地。

九〇九基地文化建设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核心物项的基础上,将九〇九基地划分为主题鲜明的五大区域,即重点文物保护功能区、教育科普功能区、决策指挥场景展示区、科研设计场景展示区、职工生活场景展示区等五个区域,以基地内现有主要道路为游览轴线将五个区域有机串联、充分融合。以五大区域的系统布局为框架,融入核潜艇设计概念元素,根据九九基地的地形分布,将九九基地设计七个停留空间,整体上对应核潜艇的七个舱位区域。

一是重点文物保护功能区。重点文物保护功能区位于九九基地的大门入口处,对应核潜艇的舰首鱼雷舱和指挥舱。以展示九九基地的重要文物和特色古建筑为主题,作为九九基地参观线路上最前端的形象展示窗口,主要包括原院机关旧址(四合院)、入口服务区、摇篮广场、向海楼等建筑。入口大门以核潜艇剑桥为造型,展现“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理念。

二是教育科普功能区。教育科普功能区位于九九基地桥头区域,对应核潜艇的前辅机舱和后辅机舱部位,以开展党性教育、国防教育、核能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为主题,同时建成供游客参观休息、餐饮服务及旅游文创产品售卖的活动区域。

三是决策指挥场景展示区。决策指挥场景展示区位于山头指挥部和彭士禄故居、赵仁恺故居区域,对应核潜艇的反应堆舱部位,以展示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时期中枢机关的决策指挥和办公场景为主题,同时展示以彭士禄、赵仁恺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核动力人的先进事迹。

四是科研设计场景展示区。科研设计场景展示区位于散落在九〇九基地的各个实验室、设计部大楼、科技图书馆等建筑区域,对应核潜艇的主机舱部位。以展示科学家们在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时期的工作场景为主题。以保存较为完好的机械加工车间为主体,改建成功勋机床馆,集中陈列散落在各处的实验设施设备,讲述每台实验设备在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过程中承担的使命和任务。

五是职工生活场景展示区。职工生活场景展示区位于桥头家属区及将军楼区域,对应核潜艇的尾舱部位。以展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时期职工的生活面貌为主题。主要展示区域包括桥头基地食堂、家属区、原职工医院以及三号点长楼(将军楼)。

三、探索九〇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路径

一是加大自主投入,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核动力院成立专项工作组,从事九〇九基地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工作,每年安排经费200-500万元用于房屋维护和局部修缮。目前已开展如下工作:(1)聘请专业测绘队绘制了基地片区电子版地图。(2)协调夹江县国土资源局,同接壤乡镇共同对照图纸,明确地边、地界并打埋地桩,改变以往只有图纸上的标记,实地标识不明确的状况。(3)对于部分土地进行确权并实施了植树绿化,固化了土地使用权,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等。(

4)对原院机关旧址(四合院)、山头指挥部、彭士禄故居、将军楼等建筑进行了保护修复。(5)新建成彭士禄事迹陈列室、核潜艇雕塑、摇篮广场、堆芯广场、九〇九广场、中国核动力科技馆(九〇九基地馆)等设施。

二是争取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基地文化建设。核动力院积极与九〇九基地所在地方政府联动,将九〇九基地打造为4A级红色旅游基地,同时,夹江县政府把“九九基地的文化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形成基地与地方政府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此外,九九基地积极申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业遗产、党性教育基地、工业旅游基地等授牌,目前已获得国家级、省市级授牌20余项,通过授牌积极申请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基地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是以文化庆祝活动为契机,展示九〇九基地的精神引领。九〇九基地作为中国核动力的发源地,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以及“〇九”精神的重要载体。2020年8月,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指导、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主办的走进新中核—“探寻中国核能第一度电”媒体活动在九〇九基地举办;2020年11月6日,在九〇九基地召开纪念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50周年暨建院55周年庆祝活动;2021年5月,“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走进新中核融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九〇九基地;2022年6月21日,中核集团主办的“喜迎党的而二十大胜利召开暨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宣讲活动”在九〇九基地召开。系列活动在传承和弘扬伟大精神的同时,展示了新时代九〇九基地的精神引领。

是以各类文艺创作为载体,提升九〇九基地的知名度。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许多大型纪录片,如《迁徙的人之关山月》《国家记忆之长征一号核潜艇》《军工记忆之三线风云》《解密中核》等,都曾九〇九基地采访拍摄。2019年4月,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指导,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环球网、新浪微博共同发起的“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互动访问团走进九〇九基地;2022年4月,四川省知名作家采风团走进九〇九基地,寻访中国核动力的源头和几代人的青春;2022年7月,以讲述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诞生过程为题材的电视剧《许你万家灯火》在九〇九基地完成拍摄。系列作品集中展示了九〇九基地我国国防建设和科技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是以开展党性教育为抓手,传播九〇九基地的影响力。2021年以来,核动力院积极打造以九〇九基地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百年等系列活动,接待上级部委、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参观学习5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九〇九基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核动力持续加强九〇九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众多用于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科普研学活动的设施场所,使九〇九基地成为核动力院职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建联建活动,以及周边中小学生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四、思考与建议

按照《九〇九基地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布局,在10-15年内构建配套设施完善、各个功能区完备的全景基地形象,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既包括对列入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范围的保护,也包括基地内其他设施的保护,积极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

二是进一步盘活九〇九基地资源,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九〇九基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孕育的精神内涵,打造“大思政课”体系,同时加强与“两弹城”等省内其他红色教育基地的联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