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探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陈雪花

370832197802081341

摘要:本文探讨了群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群众文化的概念界定,明确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随后,分析了群众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社会凝聚力、塑造共同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心等方面。接着,探讨了群众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意义,强调了其对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塑造作用。最后,本文指出了群众文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可能引发文化冲突、降低审美品味等问题。综合来看,群众文化在社会中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探究

引言:群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并享受的文化形式,它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了解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界定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享受和传承的文化。它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群众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独特的社会功能。

1.1 定义群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群众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包括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也包括现代的大众传媒、网络文化等。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强调文化的普及性和参与性,追求真实、自然、朴素的美学风格。群众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群众性,即文化活动由群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二是多样性,即文化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三是传承性,即文化活动能够代代相传,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2 群众文化的形式与表现

群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如戏曲、舞蹈、音乐等,也有现代的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广播等。这些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将文化内容传递给广大群众。例如,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唱腔,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电影则通过影像和声音,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百态。

群众文化还表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新形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参与线上文化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想法。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多元。

二、群众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1 促进社会凝聚力

群众文化通过提供共同的话题、兴趣和活动,将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广场舞,还是社区里的文艺演出,都成为了人们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分享快乐,传递情感,增进了解,从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使得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共同面对挑战,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2 塑造共同价值观

群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群众文化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例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弘扬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一些流行的歌曲则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播,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塑造共同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2.3 提升文化自信心

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走向世界舞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这无疑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群众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意义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大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更在无形中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它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又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与认同。

3.1 对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多重身份的挑战。群众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同感的来源。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个体能够找到与自己相似或共鸣的群体,从而形成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进一步强化了个体的身份认同,使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加坚定和自信。例如,在各种民俗节庆、社区活动中,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表演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是对个体身份的一种确认和肯定。

群众文化还通过传播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角色模型。个体在模仿和学习这些角色模型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进一步巩固了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2 对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社会的认可和归属。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社会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群众文化通过传播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增强了社会成员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它使得社会成员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群众文化通过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群体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群众文化通过强调共性、尊重差异,为不同群体之间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群众文化还通过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和组织模式,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群众文化对社会认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它既是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群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4.1 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往往承载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然而,当这种文化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传播时,由于缺乏足够的交流和理解,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引发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价值观念相悖等。这些冲突不仅会阻碍不同群体之间的正常交往,还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例如,某些地区的群众文化中可能存在对女性的歧视或压迫现象,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性别平等观念相违背,容易引发社会的争议和不满。

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政府和媒体应该积极推广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4.2 降低审美品味

群众文化在普及和娱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对人们的审美品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群众文化往往追求通俗、易懂和大众化,其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往往相对较低。长期沉浸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审美标准可能会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审美疲劳。

群众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元素,如过度渲染暴力、低俗和色情内容,也会对人们的审美品味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内容不仅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还可能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提升人们的审美品味,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和支持高质量的文化创作和传播,提供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供人们欣赏。

结束语:群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又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的复杂性,通过加强文化引导和教育,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共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仪晓晓.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卷宗,2018(27).   

 [2]张晓阳.在群众文化中广场文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8(10).   

 [3]杨长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8).   

 [4]杨义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读与写,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