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苏艳娟

巍山县永建镇卫生院检验科 云南大理 672401

摘要:目的: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共计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等,并进行相关检验指标的检测,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结果:经过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以女性居多,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常见的病史包括贫血、感染等。部分患者有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史。血小板计数普遍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炎症指标升高。平时工作中我单位地域环境特殊,大部分血小板减少患者(回族)有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即在饭食中必需饮用浓茶。此外,还发现一些患者有其他疾病史、药物使用史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回族聚居地区,饮用浓茶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关联。对于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物的患者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引言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具有临床重要性的血液系统异常,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针对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发生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从性别、年龄、病史以及用药史等多个方面探讨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建议。通过这项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改善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共计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纳入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2.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3.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2.未被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3.拒绝参与研究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病史等。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体温、心率等指标。进行相关检验指标的检测,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等。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1)血小板计数:反映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的指标,通常正常值范围为150,000-450,000/μL98-302×109/L。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导致出血倾向。(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异常的凝血功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问题。(3)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等。炎症反应在血小板减少疾病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4)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这些因素可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病情有一定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x±s)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χ2检查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女性患者较多,占比约60%,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常见的病史包括贫血和感染等。部分患者有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史。血小板计数普遍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炎症指标升高,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

表1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

病史

NSAIDs用药史

血小板计数

凝血功能

炎症指标

贫血

80

异常

升高

感染

70

异常

正常

贫血,感染

90

正常

升高

3讨论

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9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在这9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较多,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这也表明血小板减少在中年及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这可能与年龄相关的因素、身体状况的变化以及用药情况等有关。常见的病史包括贫血和感染,这两种病史通常伴随着炎症和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血小板减少。此外,部分患者长期使用NSAIDs、抗凝药物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干扰凝血功能,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增加。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普遍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炎症指标升高。这些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血小板减少患者在血液系统方面的异常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除了年龄、性别、病史和用药史外,还应该考虑其他潜在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在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特定基因变异与血小板生成或功能异常相关。另外,免疫功能失调也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包括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还涉及免疫相关的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营养状况对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也具有影响,缺乏特定营养元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全面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线索。

结束语

总的来说,血小板减少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需要综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找出可能的诱因并给予有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霞.血小板减少与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0):3482-3483.

[2]许秀妆.总结分析登革热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特征及临床价值[J].智慧健康,2020,6(26):42-43+52.

[3]廖远泉,郭喜.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析及其对策[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20,8(03):133-139.

[4]王洋,王欢,徐兰.肿瘤患者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检测方法的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19):3508-3510.

[5]林孝怡,陈骊婷,沈韻.SysmexXN血液分析仪未成熟血小板比率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9,34(0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