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护理

凃江琴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应用及其护理的基本方法。方法 选取64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同步实施置管前护理、置管期间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88%>81.25%,χ2=4.01),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28.13%,χ2=5.38),P均<0.05。结论 在PICC置管术治疗过程中予以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缓减患者痛楚,且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应用;方法

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即PICC置管术(Peripherally Informed System),主要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长期输液患者。通过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与患者手臂静脉直接接触,进而减少药物刺激,起到保护患者静脉、减少静脉炎、皮肤感染或过敏等作用,缓减其疾病痛楚,提升生存质量[1]。然则PICC置管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送管困难、导管异位、一次置管不成功等情况,为此,患者置管前后应予以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强化护理操作管理,消除影响穿刺、置管成功的不良因素,最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保障PICC置管治疗效果。本研究以64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为分析对象,旨在探索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基本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分析对象为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于我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14;年龄为31-72(53.26±1.28)岁;置管时间为0.5-8(3.79±1.11)月。32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13;年龄为32-74(53.69±1.46)岁;置管时间为0.5-10(3.80±1.52)月。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PICC置管术治疗。①先为患者选择穿刺血管,一般以静脉为宜。帮助患者调整好平卧体位,穿刺手臂向外延展90°,测量穿刺点与胸锁关节及穿刺点与同侧第二肋下缘之间的长度,并做好常规消毒准备。对所需要使用的导管、穿刺针均先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②于患者穿刺手臂的上臂出扎止血带,以15-30°进针角度穿刺,回血后则逐步放低穿刺角度。将导引套管缓慢、均匀推入患者中心静脉,接着再从导引套管中取出穿刺针。③松开止血带,并妥善固定好导引套管(压在导引套管所在的血管上),在防止出现移位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出血。缓慢将导管推进患者静脉,到达预定位置后,退出导引套管。患者回血后则采用封管液封管,并固定导管。最后行X光检查用以判断导管尖端是否成功进入预期位置,如若未成,则需退出少许,并重新推进,直至到达。

观察组患者在行PICC置管术治疗期间,联合实施护理干预,其核心护理措施主要如下:①置管前护理。医护人员在行PICC置管术之前应当熟练且充分地掌握相关临床输液技术。对患者病情、血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提前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PICC置管术的有关知识,指导其掌握相应的注意事项与配合事项,保证置管操作的一次成功率。②置管期间护理。成功置管1d后,医护人员可予以患者换药,此后,换药频率可设置为每周更换一次。置管期间,严格无菌操作。输液治疗前可先采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输液结束后再次冲管后方可正压封管。要着重观察患者敷料情况、导管通畅情况,一旦出现敷料松脱、纱布污染或输液不畅等现象,则应立即进行敷料更换、导管冲洗、低浓度肝素封管等针对性处理措施,避免不同药物起化学反应或病菌乘机进入,严防不安全事件发生。③并发症护理。医护人员要注意随时观察患者行PICC置管术治疗期间的身体反应,主动开展并发症预防护理工作,包括导管堵塞、静脉炎、皮肤过敏、发热等。若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医护人员则应当及时进行对症处理,改善疾病预后,提升其生存价值。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②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22.0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表1 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32,n/%)

组别

置管一次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成功

失败

成功率

导管堵塞

静脉炎

皮肤过敏

发热

总发生率

对照组

26

6

26(81.25)

3

2

2

2

9(28.13)

观察组

31

1

31(96.88)

1

0

1

0

2(6.25)

χ2

4.01

5.38

p

<0.05

<0.05

3.讨论

PICC置管术属于临床较常采用的辅助治疗方式,因该方式为直视下操作,加之置管位置较浅,因此操作风险小,还能有效地避免患者长期输液治疗期间常规治疗方式下因需要反复穿刺血管所引起的疼痛与痛苦。相关临床调查提示,在置管前后,医护人员护理干预工作可起到一定程度地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的作用[2]。本研究中,予以观察组患者置管前护理、置管期间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其置管一次成功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表明规范、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18/%,也进一步说明,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PICC置管治疗全过程尤为重要,可有效减少患者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而保障治疗效果。

综上可得出本研究结论:在PICC置管术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缓减患者痛楚,且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盛源,高伟,武艳,等.区域置管法对隧道式PICC置管术后效果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10):1506-1511.

[2]吕清莲,郑强,傅品祥.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风险预控在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3,18(9):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