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出院后怎样自我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6
/ 1

心衰患者出院后怎样自我护理?

唐莉

内江市资中县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1200

心衰指的是心力衰竭,该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发病的原因是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导致的损伤,使心肌结构发生变化,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心衰患者入院后该怎样做好自我护理呢?本文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饮食管理

心衰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为主,多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适量摄入瘦肉、鱼类等。同时,心衰患者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严格控制在4克以内,以减轻体内水钠潴留,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在排钠利尿剂使用时,可适当调整盐的摄入量。此外,患者还要多摄入粗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而诱发心力衰竭。对于右心衰竭患者,还需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和较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消化道黏膜导致出血。在日常饮食中,心衰患者还需遵循低脂、限制食量、限制饮水量的原则。低脂饮食有助于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少粥样斑块形成,增加心肌供血。患者要少食多餐,每餐七分饱为宜,避免暴饮暴食加重心脏负担。同时,控制饮水量,防止加重水钠潴留和水肿症状。此外,患者还应禁烟、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浓茶或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IMG_256

二、药物管理

心衰患者通常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方式来缓解病情。其中,利尿剂如保钾利尿剂,在预防低钾血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尽管利尿剂和强心剂能够缓解心衰症状,但它们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在出院后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同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及卡托普利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药物的增减和剂量调整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将服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算是感觉良好或者是症状减轻时,也不能够擅自停药,因为药物可以防止心衰进一步恶化。此外,当心衰患者出现低血钾的情况时要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如鲜橙汁、西红柿、柑橘、香蕉和深色蔬菜等。必要时还应该遵医嘱补充钾盐,在饭后进行口服。同时,出院后,患者仍需要继续长期服药,但是要根据血压、心率等评估结果进行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IMG_256

三、血压管理

心衰患者作为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做好血压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正常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最低限度140/90mmHg,而理想血压则为130/80mmHg。然而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血压控制目标更为严格,多数指南推荐控制在130/80mmHg,但同时还需要避免血压过低加重心功能不全。理想血压应维持在120-130/70-80mmHg,但关键在于避免低血压并控制血压不过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十分关键。降压治疗应该使血压低于130/80mmHg。对于心衰患者在出院后要注重血压管理,其中正确测量血压是最为重要的,患者要选择可靠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其次,尽量在固定时间测量,如上午6-10点。在测量前,最好休息3到5分钟,并确保在测量前30分钟内不吸烟、不摄入咖啡因或酒精。测量时,采取坐姿,两脚平放地面,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袖口不宜过紧,并保持安静不说话。每次测量同一侧上肢的血压,并建议在理想情况下间隔1到2分钟测量两次,取平均值。正常的血压范围应为90-140mmHg/60-90mmHg。

IMG_256

四、心率管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做好心率控制对于病情恢复是极为关键的,医生建议患者应该将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接近下限数值。具体而言就是,在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情况下,患者早晨起床后的近心脉搏需要维持在约60次/分,这是最佳的控制状态。但也并非心率越低就越好,过低的心率可能会导致机体的其他脏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建议心力衰竭患者在晨起时记录静息心率,以便于全面把握自身的心率情况。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就是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心率控制则需要更为谨慎。心率控制需要在70—80次/分之间较为适宜,既不能低于60次/分,也不要过快,如达到90次/分或100次/分。这样的心率范围才有助于保持心脏的正常功能,同时还可以避免心排血量过低。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心衰症状,还是重要的减慢心率的药物。因此,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足量的β受体阻滞剂维持心率在正常范围内。在心衰患者出院后为了准确测量心率,患者可以使用电子血压计,这种设备能够反映心率的具体情况。在测量前,患者至少休息5分钟,然后取舒适体位,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测量,尽量不要说话。在测量时,可以用右手的二、三、四指端轻轻地按在左手桡动脉上(手腕侧,桡骨茎突的前内方)计数1分钟内的次数。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如果发现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就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