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2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周旗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拥有公平、均衡、全面、创新、安全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四川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教育经费实现“两个只增不减”。受限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待提升、教育经费管理不优化等现实因素,距离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仍有差距。采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措施有望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育;民生福祉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四川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决策部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教育力量。

一、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

高质量教育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最终形成彼此关联、相互贯通的宏观教育体系,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等。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公平发展的质量更高、均衡发展的质量更高、全面发展的质量更高、创新发展的质量更高、安全发展的质量更高五个方面。

二、四川省县域教育发展现状

一是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时期教育系统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较大成就,我省教育规模总体呈扩大态势。对比2015年与2020年的数据发现,虽然学校个数(仅含小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本段下同)减少了近1000所,但是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从1189.08万人增长到1254.83万人。与此同时,专任教师的数量不断提升,从273.49万人上升81.59万人,增长了8万余人。

二是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全省常住人口中,与2015年相比,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76.88%提升至90.93%,增长了14.0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71%上升至95.86%,增长了2.1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89.2%提升至93.1%,增长了3.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4.34%提升至51.9%,增长了17.56%,增长率达到了51.13%;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67年提升至10.16年,四川省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三是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四川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两个只增不减”,落实政府依法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法律责任,努力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教育投入的“巨量”转化为教育发展的“质量”,将通过经费积累而成的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转化为通过质量和公平彰显的教育幸福感。2018年四川省用全国第7位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全国第6位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支撑了全国第5大的教育规模。

三、四川省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通常对人才引进政策好、生活条件较好、发展空间更大、薪酬更稳定、更有竞争力,吸引教师更容易。在其他地区,如阿坝州和甘孜州,远离省会,交通条件差,自然条件差。再加上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收入低,政府可以提供的补贴较少。尽管拨款较高,但这只能解决一些问题。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导致了“马太效应”,即“弱者弱,强者强”。在15岁以上人口中,成都市人口平均受教育为10.85年,“三州”地区却均不足8年。从教育经费绝对值来看,2020年城市主城区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9.39亿元,高于重点开发区1.8亿元,农产品主产区0.83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5.46亿元,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平衡现象。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教师队伍力量实现了巨大的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更加有规模、有质量,教师地位待遇更加受尊重受关注。但是,相较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说,教师的数量仍然有待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仍需要努力。2020年,除普通小学外,四川其余类型的学校的师生比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普通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师压力较大,教师的数量有待提升。

三是教育经费管理不优化。一方面“两个只增不减”不到位。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有23个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负增长,35个县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负增长。另一方面,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需要优化。在思维惯性和“硬件投资影响快、软件投资影响慢”观念的影响下,四川省一些县对教室、设备等硬件进行了大量投资,对教育质量和人员素质提升的投资较少,并且教育支出结构已经固化,没有充分满足平衡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四、四川省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将教育教育资源供给格局与行政区划改革相结合,实施区域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选用城乡学校捆绑一体发展战略,构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速农村学校过渡阶段,“双赢”提高该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9]另一方面,也要统筹规划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坚持不懈抓好重点地区控辍保学工作。

二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推行“县管校聘”,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建立教师编制和岗位“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交流,县域范围内教师交流制度化,优秀教师交流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让村小、教学点、薄弱学校也有好老师。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三是健全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不仅要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还要优化教育经费实使用结构。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投入,鼓励扩大社会投入,吸引社会捐贈。加强教育经费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困难地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四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第一,突出德育实效。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着力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第二,提升智育水平。构建现代课堂,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第三,重视身心健康。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加强学校运动场地等设施的建设,推进公共运动场所与学校共管共用。加强中小学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第四,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支持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第五,加强劳动教育。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强化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劳动实践等基地(营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新平,佘林茂.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理解[N].中国教育报,2021-03-18(7).

[2]周洪宇,李宇阳.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2(01):1-13.DOI:10.16697/j.1674-5485.2022.01.001.

[3]薛二勇,李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涵义、挑战与着力之处[J].教育与经济,2022,38(06):3-11+34.

[4]史秋衡,冯路玉.论高质量教育体系设计的逻辑指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01):15-20.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2.01.003.

[5]肖菊,梁恒贵.基于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0-52.

[6]庞丽娟,杨小敏.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思考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8):3-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