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保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试论社保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志彪

固原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摘要:社保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通过构建和完善多维度社保政策体系,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权益。社保扶贫通过精准识别和差异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预防和减少了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实现了收入保障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双重效应。同时,社保扶贫对稳定乡村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社保扶贫;乡村振兴;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成为关键环节。社保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抵御能力,不仅在短期内有助于消除绝对贫困,更在长期内对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社保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服务创新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社保扶贫的机制设计与运行特点

(一)社保扶贫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社保扶贫政策体系的构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社会保障功能的核心载体,该体系包含多维度的保险类别,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同时也涵盖诸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兜底保障措施[1]。国家层面上,对社保扶贫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视,制定并推出了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政策,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旨在确保每一位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这些政策既体现了普惠性,又兼顾了特殊性,着力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在国家政策框架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细化落实举措,灵活调整和完善社保政策,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体需求。例如,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可能适当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而对于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导致的特殊贫困群体,则可能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同时,通过建立社保扶贫与精准扶贫政策间的有效对接机制,确保社保扶贫能够精准覆盖到最急需援助的人群,构建起一张立体化、多元化、全覆盖的保障网络,为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支持。

(二)社保扶贫的精准识别与差异化服务

社保扶贫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精准识别和精细化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社保部门能够实时掌握农村贫困家庭的详实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关键指标,从而为实施精准社保扶贫奠定数据基础。基于此,社保扶贫工作实行分类施保,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特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社保扶贫着重强化对其基本生活保障的支持,如提高生活补助标准、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等,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活不受威胁。对于暂时陷入困境但仍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户,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援助等方式,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自我脱困。对于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社保扶贫进一步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确保他们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减少代际贫困传递的风险[2]

(三)社保扶贫的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机制

社保扶贫是一项动态而非静态的任务,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以及贫困状况的动态演进,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定期对社保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密切关注脱贫后的返贫风险,及时调整保障标准和覆盖范围,以确保政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例如,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可能需要适时调整社保扶贫政策内容,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社保扶贫的长效化机制至关重要。可通过设立社保扶贫专项基金,储备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贫困风险,同时补充和完善现行社保项目在保障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此外,建立完善的政策反馈机制,广泛征求基层一线工作者和受益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和改进社保扶贫的具体实施策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

二、社保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效应与作用

(一)社保扶贫对农村贫困群体收入保障的作用

社保扶贫对农村贫困群体的收入保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基本养老保障上。政策层面致力于构建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且操作性强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针对贫困农民,通过财政补贴、个人缴费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他们在丧失劳动能力或进入老年阶段时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补助,显著降低了贫困老年人口的经济压力,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在贫困农村地区的普及推广,极大程度地防止了因重大疾病导致的家庭经济崩溃,减轻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3]。此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更是直接提升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为其搭建了一道牢固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他们在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有足够的余力寻求就业创业,从而逐步走出贫困,实现持续性的增收脱贫。

(二)社保扶贫对乡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的影响

社保扶贫在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乡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通过社保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使得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各类职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适应市场需求,获取更高薪酬的工作岗位。比如,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激励他们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绿色农业理念或非农职业技能,造就更多优秀的农民工,从而拓宽了就业领域,增加了收入来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完整的社保体系在稳定乡村劳动力队伍、减少人口外流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也为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当农民不再担忧生存问题,才能安心留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参与新兴产业发展,这无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社保扶贫对乡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社保扶贫政策的扎实落地,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首先,在全面社会保障体系的护航下,贫困所带来的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农民的生活安全感和对乡村社区的归属感大大增强,从而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率。其次,社保扶贫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优先关注和扶持弱势群体,这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社保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度融合,创新性地采用参与式决策、互帮互助等形式,逐渐培养起农民的自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活乡村内部的活力源泉。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汇聚,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使广大农村地区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充满生机与希望。

结语

社保扶贫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构建科学健全的社保体系,有效保障农村贫困群体收入,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并有力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未来,继续深化社保扶贫改革,强化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切实助力我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锋.立足群众美好生活  书写社保惠民答卷[J].中国社会保障,2023(04):20-21.

[2]蒋忻.锚定“五高”  谱写荆楚社保新篇章[J].中国社会保障,2023(02):18-19.

[3]王丽荣.平凉市推进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策研究——以泾川县为例[J].甘肃农业,2022(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