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宁波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宁波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徐钰清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 315100

摘要: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和助力乡村振兴。然而目前乡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下,企业参与乡村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停滞不前。本研究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涉农人才培养不足,校企合作评估监督机制缺乏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提出通过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培育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等措施提升乡村智慧物流人才质量,改善乡村智慧物流人才需求和市场供给不匹配的现象。

关键词:智慧物流;高职院校;乡村振兴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智慧物流是城市与乡村的关键联结纽带,推动乡村智慧物流发展,有助于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应紧密结合农村物流发展和高职物流教育,提升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积极为农村智慧物流发展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困境

(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智慧物流是指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运用到物流中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以实现物流系统运作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继而达到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目的。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地缘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势必会增加农村智慧物流建设成本。具体表现为:(1)农村公路存在道路狭窄,运输车辆陈旧,运输安全隐患多,且不同村落门牌设置标准不一,配送难度增加;(2)电信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不高,农村网络信息普及率低;(3)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滞后,信息传递、数据分析、库存管理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少;(4)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大数据分析、云计算,RFID 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无法为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实现智能化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二)农村智慧物流人才匮乏

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智慧物流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的物流供应链知识,还要精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然而农村物流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主要原因有:部分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与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匹配,教育理念落后,过分重视单一型技能培养;当前物流人员缺乏对智慧物流作业流程和管理的认识,较难胜任相应的智慧物流岗位;此外,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大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很难吸引留住人才,导致智慧物流人才缺乏,制约智慧物流的发展。

(三)农村智慧物流市场主体参与度不足

农村智慧物流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大型物流企业的参与度不足。大部分农村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农村市场的覆盖率低,无法匹配农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也较难共享物流信息资源。此外,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化且数量庞大的特点,难以发挥农村市场规模效益和品牌带动效应,制约着乡村智慧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涉农人才培养不足

高职院校在开设涉农物流课程较少,培养涉农人才力度不大,乡村振兴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为例,在物流专业人才方案中,仅开设一门乡村物流方向课程,开设数量过少,学生缺乏对乡村物流知识积累。此外,基于就业环境和传统观念影响,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对乡村就业缺乏兴趣,不愿前往乡村就业。因此,乡村智慧物流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乡村振兴物流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评估监督机制缺乏

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有助于高职院校师生实践技能的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模式,校企双方合作更多以参观实习、专业演讲等为主,缺乏有效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为例,大部分教师企业实践过于表面,缺乏深度实践学习一线物流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物流前沿知识,造成教学水平低下。同时,学生在进行企业“学徒制”实习过程中,由于企业岗位数量和种类有限,学生可以选择的智慧物流岗位较少,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有效提升。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宁波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符合农村智慧物流发展需求。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操作物流课程开设不足,师资水平不高,对大数据、物联网等物流信息技术掌握少。课程设置过分注重知识学习,缺乏技能实践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不能匹配市场专业需求,课程设置专注于单一型技能人才培养,使得物流专业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不能快速投入智慧物流运营管理过程,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农村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一)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乡村智慧物流方向课程占比,可增加开设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等课程。同时,在已有的课程基础上,增添乡村物流内容,如:《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加入农产品运输案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物联网,大数据内容。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创新知识和创业素质。

(二)构建 “ 校企村 ”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校企合作困境,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智慧物流行业新技术,对接行业岗位标准。构建学校、企业、村委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由高职院校、物流企业和村委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订单班培养,企业制定用人标准,学校根据用人标准来育人,村委做好提供实践的场所,协助完成人才培育工作。深化“学徒制”培养模式,拓展企业智慧物流岗位数量,匹配学生专业需求,并注重学生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技能培养。

(三)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室、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仓储实训、快递物流实训、跨境电商生产性实训室,与企业开点对面实践,进一步落实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工作。与宁波物流公司共建跨境保税物流供应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跨境保税物流全模块实训教学。与宁波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开展国际快递、海运、空运的国际运输、代理业务校外实训,与科技公司共建互联网智慧教育综合运用平台。

(四)培育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考核制度,根据现代职业院校发展要求,协助校企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方案》,优化《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选拔及考核管理办法》。参照认定考核要求,严格选拔不同梯级的培养对象;根据不同梯级的能力标准要求、工作任务等设计实施培养培训活动,针对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开展胜任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萌.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智慧物流建设研究 [J]. 农业经济, 2022, (03): 133-135.

[2]依绍华. 我国乡村智慧物流发展的路径探索 [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 (05): 24-27.

[3]蔡丽玲,繆桂根.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探讨研究 [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 (17): 83-84.

[4]庞春宁.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物流人才“校企村”三方联动培养探究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 4 (14): 186-188.

作者简介:徐钰清 女 汉 浙江 1992年2月 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