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医讲糖尿病!

/ 2

真正的中医讲糖尿病!

罗琨

眉山市东坡区通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眉山  6200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起了自身的健康问题。中医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方式,有着副作用少、可从内部调养的优点。而糖尿病作为现代三大慢性病之一,给患者造成了不少困扰。那么在中医中又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糖尿病的呢?

一、中医认识糖尿病

1.中医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在中医中早有记载,且属于消渴范畴,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所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为多饮、多食、多尿;一少则为患者形体消瘦。虽然古代不能进行血糖监测,但是可以从这些临床症状上发现,且有细心的人还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小便中蚂蚁爬的较多。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糖分是人体内的一种营养物质,而脾胃运行失调后会导致糖分无法被吸收,因此跑到了小便里。从临床上来讲,三多一少的症状也是人体阴精亏虚的一种表现,而肾脏就是产生阴精的脏器。因此中医中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肾精亏虚为本,燥热症状为标。为了更好的辨证治疗糖尿病,中医中还将糖尿病分成了三种,上消、中消以及下消。上消主要病在肺部,而中消主要在于脾胃,下消则在于肾脏。

2.中医糖尿病的病机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食肥甘、辛辣香燥以及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更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从而导致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从而引发糖尿病。

(2)情志失调:情志失调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长期处于情绪紧张、抑郁以及焦虑等负面情绪中,会引起情志失调,郁久则化火,消灼肺胃阴津,因此患者会出现口渴、多饮以及多尿等症状。

(3)劳欲过度:过度的劳累以及房事过度,容易损伤肾精,导致虚火内生,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又因火烈而益干,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4)禀赋不足:禀赋不足也和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先天禀赋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现肾阴亏虚、水竭火旺的情况,从而耗灼肺胃阴津,从而引发消渴之症。

(5)外感六淫:燥火伤肺,外邪入侵则会导致肺气不宣,热耗肺阴或是外感燥火,则会导致肺部失节,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于周身。同时,肺胃燥热也会导致患者口渴多饮不能自禁。当病邪进一步发展由表入里时,患者还会出现口干舌燥、气短汗出、神疲乏力等肺胃热盛等症状,也表明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二、中医对糖尿病的防治

1.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

(1)肺热津伤型:这类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且烦热多汗、舌边尖红等症状。在治疗时应当注意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可以服用消渴方,以黄连末、天花粉末为主,同时配合乳汁、姜汁、蜂蜜以及生地汁、藕汁等,搅拌成膏状服用。服用时还应当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类食物。

(2)胃热炽盛型:这类患者大多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且大便干燥、尿多、形体消瘦以及舌红苔黄等症状。在治疗时主要以清胃泄火、养阴增液为主。可服用七味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炒白术、甘草、藿香叶、木香和葛根为主,为粗末,每服钱,需要用水煎服,有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的作用。

(3)气阴亏虚型:这类患者大多表现为疲乏无力、消瘦、大便不成形、且有饮食减少、四肢乏力等症状,舌淡苔白。治疗时应当以益气养阴、固肾止渴为主。患者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以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为主,为丸类药物,配水服用,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4)阴阳两虚型:患者大多表现为尿频、尿量多、且尿液浑浊如脂,同时伴随口干口渴,畏寒肢冷,以及面色偏黑、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时应该以温阳滋阴、补肾固涩为主。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以山茱萸、地黄、茯苓、牡丹皮、山药、泽泻等药物为主,配合温水服用,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5)肾阴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尿频且尿量多,尿液浑浊且尿甜,还会出现口干舌燥、舌质红、脉沉细等症状。治疗时主要以滋阴补肾、补益精髓为主。患者可以服用左归丸,以熟地黄、龟板胶、鹿角胶、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山药和牛膝为主。

(6)湿热内蕴型:这类患者表现为小便赤热、舌苔黄腻。治疗时主要以清热利湿为主,可服用牛黄解毒片,该药物以牛黄、雄黄、大黄、黄芩、桔梗、甘草和冰片为主,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糖尿病的预防护理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防大于治,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发病或病情加重。

(1)合理饮食:保持膳食平衡,避免过食肥甘、油腻等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但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尽量少吃糖分较高的水果。

(2)控制体重:生活中应该避免过度肥胖,保持健康的体重。肥胖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还会引发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运动,可以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检查血糖:对于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空腹检测血糖,及早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现高血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合理用药:谨遵医嘱,合理用药,切忌擅自加减药量或是停药、换药,以防引起病情反复,导致病情加重。

中医治疗糖尿病,重在调养,配合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