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性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3

日记性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詹华娟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日记性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对象均为恢复期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日记性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和疗效[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PSIE)]、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干预后,两组BPRS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NOISE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进食、床椅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日记性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日记性教育;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均较高[1]。据统计,我国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于世界首位,高达7.11%,约占精神障碍疾病终生患病率的14.22%[2]。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多出现行为、思维、情感及感知觉功能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针对该病,临床上尚无根治方法,多采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可短期改善患者症状,但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迅速改善患者认知、情感功能,且患者缺乏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出现停药、藏药等行为影响病情控制效果[3]。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治疗可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减少疾病复发率[4]。日记性教育通过让患者采用记录思维日记的方式,对患者日常情绪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帮助患者识别、体验自己的情绪,同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5]。为进一步提高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取日记性教育来交流观察,探讨其对患者临床症状、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分类障碍》诊断标准,且疾病发作次数≥2次,病程≥2年;②年龄18-55岁,具备正常沟通能力;③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可自主书写日记;④经患者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发育迟缓或其他严重器官性疾病患者;②存在思维、意识严重障碍者;③存在自杀倾向,拒绝与外界沟通者;④酒精、药物依赖者。根据以上标准,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19-60岁,平均(42.79±5.91)岁;病程:(1~10)年,平均(4.28±0.56)年。观察组:男21例,女8例;年龄21-64岁,平均(43.06±5.87)岁;病程:(1~10)年,平均(4.42±0.57)年。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病情监测以及护患沟通和相关的对症护理等。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日记性教育,具体如下:(1)成立日记性教育小组,由1名精神科医生、4名主管护师及以上护理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均参与日记性教育干预培训,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日记性教育。干预前,小组成员每天接触患者4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约定此次干预活动的具体程序、步骤、目标、干预时间等;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日记性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获得理解和同意。小组成员将6~8例患者分为1组,每周1次,每次45min的日记式心理教育干预,共进行8周。(2)第1周:主管护师对患者开展1~2次个别会谈,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组织患者召开小组会议,小组患者之间互相介绍、互相认识。(3)第2~8周:每周一至周五由日记性教育小组成员组织患者到专门训练室,每人发放日记本1本并书写日记,每次60min,其中日记书写30min,讨论分析30Min,共进行35次。日记书写内容可包括①患者现阶段存在的精神症状,患者对症状的认识及对自身的影响;②用药后身体的反应,是否了解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对药物的识别与处置是否掌握;③每日饮食、睡眠、运动、情绪变化;④希望得到哪些帮助和信息;⑤读书心得;⑥自身既往成功的事迹、可以鼓励自己的话语及对未来的打算。每次书写日记后,日记性教育小组在征求患者同意后,鼓励患者大声在小组会上朗读自己的日记,让小组内其他患者讨论自己所写的内容。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分类给予指导,共性问题则在会上引导、分析,个体问题会后一对一沟通、指导。征求患者同意后,将能反映病情的日记交予主治医师,作为进一步治疗的依据,针对病情变化适当调整和完善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和疗效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6](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干预效果。BPRS共包含5个分量表共18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1~7分,总分18~12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NOISE共包含社会能力(13、14、20、21、24、25)、社会兴趣(4、9、15、17、19)、个人整洁(1、8、16、30)、激惹(2、6、10、11、12、29)、迟缓(5、22、27)、抑郁(3、18、23)6个维度,共30个项目;总消极因素=(4、5、6、7)项组分和,总积极因素=(1、2、3)项组分和,病情总估计=(128+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NOISE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轻微。

1.3.2  社会功能

采用社会功能支持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其中:社会功能支持评定量表共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项目,总得分12~66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功能越好。

1.3.3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ADL包括进食、床椅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共有10项,每项计0~10分,满分100分,低于20分为完全依赖,21≤ADL得分≤45分,重度依赖;46≤ADL得分≤70分,中度依赖;71≤ADL得分≤95分,轻度依赖;96≤ADL得分≤100分,独立,生活能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症状和疗效对比

干预后,两组BPRS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NOISE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和疗效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BPRS

NOISE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9

67.69±7.22

28.21±3.13

41.71±5.24

102.17±10.74

对照组

29

68.10±7.36

32.53±4.15

42.25±5.36

86.66±9.24

t

0.214

4.476

0.388

5.895

P

0.831

0.000

0.700

0.000

注:与干预前对比,P<0.05,下同

2.2  两组社会功能对比

干预后,两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社会功能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9

11.69±1.42

16.21±2.13

6.21±0.84

10.18±1.54

5.89±0.72

10.21±1.63

对照组

29

12.10±1.86

14.53±1.95

6.35±0.96

8.26±0.96

6.01±0.81

7.53±0.95

t

0.944

3.133

0.591

5.698

0.596

7.650

P

0.350

0.003

0.557

0.000

0.553

0.000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进食、床椅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组别

观察组(n=29)

对照组(n=29)

t

P

进食

干预前

4.68±0.57

4.71±0.55

0.204

0.839

干预后

7.54±0.87

6.67±0.74

4.102

0.000

床椅转移

干预前

7.75±0.84

7.80±0.85

0.225

0.823

干预后

10.64±1.60

9.47±1.06

3.282

0.002

修饰

干预前

0.81±0.12

0.76±0.15

1.402

0.167

干预后

3.92±0.50

2.68±0.45

9.927

0.000

如厕

干预前

2.37±0.54

2.32±0.48

0.373

0.711

干预后

7.84±0.90

6.26±0.73

7.342

0.000

洗澡

干预前

0.56±0.10

0.60±0.11

1.449

0.153

干预后

3.90±0.49

2.88±0.35

9.122

0.000

平地行走

干预前

6.80±0.80

6.72±0.72

0.400

0.691

干预后

9.50±1.04

8.91±0.95

2.256

0.028

上下楼梯

干预前

4.80±0.78

4.72±0.62

0.432

0.667

干预后

9.58±1.04

8.96±0.95

2.370

0.021

穿衣

干预前

2.80±0.38

2.76±0.32

0.434

0.666

干预后

8.45±1.04

7.61±0.91

3.273

0.002

控制大便

干预前

6.80±0.78

6.76±0.82

0.190

0.850

干预后

9.75±0.94

8.99±0.97

3.030

0.004

控制小便

干预前

6.80±0.78

6.76±0.82

0.190

0.850

干预后

9.82±0.91

9.16±0.97

2.672

0.010

精神分裂症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环境、遗传、个体特征等有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等带来严重影响,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7]。因此,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日记性教育可帮助患者学会识别日常情绪变化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纠正错误认知,重建正常合理思维,同时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予以指导,进一步促进精神康复[8]

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BPRS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NOISE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进食、床椅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日记性教育干预效果优于常规干预,且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应用日记性教育,可充分暴露患者心理矛盾纠结点,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的掌握患者个性化情绪和心理变化,准确分析存在的问题继而更好地引导,让患者学会正确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9]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实施日记性教育,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斌.整合式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负性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 40(2):273-275.

[2]尤春景.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态度及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6):210-211.

[3]杨浩明, 马培栋, 丁红运.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恢复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6):816-821.

[4]白艳乐, 徐筠, 张天宏,等. 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复发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 20(15):2858-2862.

[5]徐华, 张燕红, 王兆芹,等. 日记式心理教育在1例反复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3):379-382.

[6]张明园, 周天骍, 汤毓华,等. 简明精神病量表中译本的应用(1)可靠性检验[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3, 76:1-9.

[7]Licinio J , Wong M L . Advances i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lycobiology, white matter abnormalit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J].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0, 25(12):3116-3118.

[8]杨娜, 喻红, 章艳. 日记式心理教育在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 2020, 34(7):1287-1289.

[9]徐华, 张燕红, 陈兆红,等. 日记式心理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24):223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