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当代价值

吴家德

(中共明光市委党校,安徽 明光,239400)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摆脱旧民主主义理论的窠臼,探索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旧民主主义,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吴家德,法学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批判借鉴了旧民主主义理论

1、辛亥革命前民主革命的尝试

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进行了民主革命的多方面尝试,但最后都失败了。旧式的农民起义和简单的器物层面的变革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一些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努力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纲领,但所提方案无法得到实施。维新变法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改良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最终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这些沉痛的教训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深刻启示。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2、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三民主义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民主革命的纲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把三民主义纲领称为是“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认为“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孙中山在一九二四年所主张的三民主义的革命在基本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1]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克服了党内路线错误

陈独秀右倾路线错误的理论基础是“二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否认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1923年,陈独秀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等文章,正式形成了“二次革命论”右倾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他认为蒋介石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放弃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对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

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一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抹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在革命实践中,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表现为实行“关门主义”,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极“左”等政策,使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失。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中国革命经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逐步成熟。1939-1940年间,毛泽东围绕党的理论、纲领与革命前途等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论》全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和具体政策,提出“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新境界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科学探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一)创造了世界民主革命发展新形态

马克思的革命与社会发展学说中没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在解决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转换问题上,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形态,找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途径。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发展和创造。“其最大的创新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之外,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找到了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由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2]

正确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问题

关于民主革命,马克思曾提出“不断革命论”,这是为欧洲民主革命而设计的。中国革命需要经过什么样的阶段进行民主革命,是一个长期困扰党的基本理论问题。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中国民主革命需要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两者相互联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科学厘清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和步骤。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效衔接,为中国发展开辟了道路。

)准确把握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时代条件

新民主主义理论准确把握了十月革命后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由资产阶级转为无产阶级,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达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新民主主义理论立足于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成为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也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为中国未来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一定要警惕右的错误和“左”的错误,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彰显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近代中国没有经过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在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同时,允许“‘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3]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严重曲折。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奠定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把握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顺应时代潮流重大变化,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国共产党这种伟大的理论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价值。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昧于世界大势,错失世界工业化浪潮,使中华民族严重落后于整个时代。1873年,李鸿章被迫发出“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的哀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大势提出的重要论断。当今世界格局主要态势是“西强东弱”、“东升西降”。随着全球化、多极化发展,世界格局不断重塑,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2]刘晶芳 :《继承、创新与局限——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考析》,《中共党史研究》[J] .2010年02期.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P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