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9
/ 3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任凯强

湖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摘要:经济形势研判会直接影响社会预期和发展信心,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但仍存在信心不足和预期偏弱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外势力唱衰中国经济、社会负面情绪加重、消费疲软和需求不足。悲观的社会情绪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热情,进而消解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以提振信心和改善预期。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向好,竞争优势明显,对世界经济贡献大,科技创新潜力足,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必须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增强发展信心和底气,形成稳定的、符合经济基本面与长期发展趋势的市场乐观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济形势;社会预期;发展信心;中国经济光明论

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直接关系人们的社会预期、发展信心,并影响其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社会上依然存在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等问题。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必须做好经济形势宣传和经济政策解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坚定信心和发展底气。

一、社会信心不足的原因分析

少数国外势力恶意唱衰中国经济并进行不良引导。随着我国经济势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极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抱持复杂心态,不愿看到中国沿着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不愿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的坚定拥护,不断以“外资撤离论”“债务陷阱论”“降速失控论”等新的“中国崩溃论”来唱衰中国经济,并向国内舆论进行传导,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负面情绪客观存在且有不断加重趋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增速换挡过程中暴露不少问题和短板,社会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物价、房价、医疗、教育、养老等几座大山让年轻人负重前行。很多网友自嘲“生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隐形贫困人口”……,这些词汇成为了网络热词并引起广泛共鸣,这个背后是社会负面情绪在扩散。

消费疲软和需求不足使得国内内循环运行不畅。“消费降级”、不敢花钱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流行话题。虽然疫情后消费在迅速恢复,人们出行、旅游有报复性反弹,但相关数据显示,旅游人均消费2023年较2019年同期下降15.5%。消费疲软、需求不足、经济形势不明朗、信心和预期不足导致民营企业不敢投资。我国经济在进入平稳增长期后,企业比拼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极致的成本控制和性价比追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利润率下降是趋势,企业赚钱比以往更难了,投资意愿更小了,年轻人就业、赚钱都变难了。

二、社会情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个体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等对投资和消费等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乐观和悲观等情绪影响预期和信心,进而影响企业家投资和宏观经济。近年来,在金融市场中,流动性陷阱、羊群效应、资产与房地产泡沫、金融传染病等现象,都与投资者情绪特别是与偏离经济基本面的乐观或悲观情绪相关。2001年美国学者杰弗里·贝利从顾客与品牌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提出了“情绪价值”这一概念,指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是经济主体情感产生、交流与传递的重要途径,其中的情绪价值深刻影响着特定产品、服务、企业或品牌的前景,是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来说,悲观的社会情绪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热情,进而消解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三、唱响中国经济的底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既是对各种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的有力回击,也体现了党中央对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预期的高度重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仅要系统反驳各种“中国崩溃论”的谬误,更需要透过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各种表现,分析清楚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竞争优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势。从国际来看,2023年,国际战略格局加速演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军事竞争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在激烈变动的世界格局中,西方国家饱受通胀困扰、新兴经济体缓慢复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的风险,全球科技鸿沟正在拉大。我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主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凭借强大的韧性,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依靠投资、贸易活动直接拉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国内来看,2023年我国经济在外部冲击频发、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供需指标均出现回升。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这表明中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反映出坚定的“中国信心”。

从国家之间竞争来唱响我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首先是经济上的竞争,而经济竞争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技术竞争、制度竞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巩固和深化,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底气所在。一方面,党的领导制度是最大的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破产制度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健全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有助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是核心优势。中国既是“世界市场”,又是“世界工厂”。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蕴含着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同时,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超大规模支撑,催生更强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可以更好摊薄营商、研发和推广成本,激发出更为强劲的创新动力。

从开放合作方面来唱响我国经济的世界贡献。近些年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主动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知识产权和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经济增长贡献。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测算,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5.2%,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二是知识产权贡献。我国正在从一个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23》显示,全球创新者在2022年共提交了346万件专利申请,其中近一半专利申请来自中国的创新者。三是绿色发展贡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连续突破13亿、14亿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

从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位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在全球占比达18%左右;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根据《2022年欧盟创新记分牌》,我国在参与排名的11个国家中暂位列第6位,拥有创新绩效整体水平稳定提高、创新绩效增幅较大、创新亮点多元三大优势。已湖南为例,湖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湖南所能,布局建设“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技设施”,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共性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打造精准医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技术策源地,构筑了科技创新高地的四梁八柱,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涌现了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中国产量”的“大国重器”标志性创新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多管齐下完善舆论引导体系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循环过程,只有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信心满满、积极行动、有机衔接、畅通无阻,才能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搞好经济建设,经济战线是主战场,但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一个信心十足的舆论环境,同样必不可少。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增强发展信心和底气,形成稳定的、符合经济基本面与长期发展趋势的市场乐观预期。

一是优化战略布局,打造有较强国际影响的经济外宣旗舰媒体。

外宣和内宣是两套不同的体系,有相似性,但差异性更大,不能简单照搬内宣的一套做法。我们要打造能够在国际影响上与欧美主流财经媒体相抗衡的经济外宣旗舰媒体,并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议题设置、舆论引导和观点塑造作用,大力创新国际财经传播的叙事观念,推动财经叙事内容与叙事策略体系化,将国内外多元主体叙事融入经济外宣叙事系统,增强中国财经叙事对世界经济议程的介入、影响能力,用国际通行的话语表达范式讲清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内涵本质、理论逻辑、价值追求。

二是深化学术赋能,提升经济内宣体系的学理厚度、思想深度。对内经济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泛化的阶段,需要将学理化阐释、学术性表达、大众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有理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尤其是针对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以深入透彻的学理和准确全面的事实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将批驳辨析与研究阐释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力有效的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完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经济主体会基于各自获得的信息,学习、解读政策含义,形成对政策影响的预期,并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最优决策,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越精准和确定,其主观风险感受就越低,对消费或者投资就更加有信心。一方面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塑强正向预期,通过舆论引导,讲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讲透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面向所有企业和个人的公共信息,规范经济系统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的标准,保障中社会公众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严厉查处统计造假行为,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缩小宏观经济数据与老百姓直观感受的“温差”,提升经济信息公信力。

四是提升社会保障,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孕育积极情绪价值的源头。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进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人口结构、产业格局等加速变化,百姓增收、民生改善等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社会历来有“生于忧患”“勤俭持家”的文化传统,在不确定性面前具有压缩开支、抑制消费的普遍倾向。只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项一项解民忧,一件一件办实事,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民生含量”,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免除低、中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扩大消费和投资,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支撑。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舆论和宣传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能加强,绝不能弱化。理直气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以中国经济发展底气为基石;大声嘹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把正能量的声音盖过那些居心叵测的中国经济衰退论、崩溃论、见顶论,为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护航!

参考文献:

[1]史丹.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综述 [J]. 中国工业经济, 2024, (02): 44-45.

[2]黄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来源及形成机理 [J]. 统计与决策, 2024, (02): 57-59.

[3]刘昉.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统计测度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 (12):118-122.

作者简介:任凯强(1987.03-),男,汉,湖南宁乡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