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汤华

江苏润扬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和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首先探讨了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力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等。随后,通过现状分析,指出了监理人员在职责执行、能力水平和影响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能力提升的路径,包括完善监理人员培养机制、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强实操经验积累以及强化监理队伍管理。这些措施旨在全面提升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复杂多变的管理需求,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能力;培养;多层次培训

引言:

建筑工程监理作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面对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化,监理人员在专业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和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瓶颈。因此,研究并实施有效的监理人员能力提升路径,对于提高工程监理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力内涵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能力内涵是指监理人员为有效执行监理职责所必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还涉及到项目管理、沟通协调以及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能力。专业技术知识是监理人员能力内涵的基础,包括对建筑工程相关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材料特性以及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深入理解。监理人员需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能力对监理人员而言同样重要。这包括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有效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监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划和组织能力,能够合理安排监理工作,确保工程监理的高效性和有效性。沟通协调能力是监理人员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与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及其他相关方进行频繁的沟通和协调,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因此,监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有效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推动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能力也是监理人员能力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难免会发生,监理人员需要具备快速识别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总的来说,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能力内涵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管理、沟通协调和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于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监理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现状分析

(一)监理人员职责和作用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职责和作用主要集中在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管理工程成本以及保障施工安全等方面。他们作为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中立第三方,负责监督施工过程,确保所有施工活动符合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理人员需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材料验收、施工操作到工程验收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监督和检查,监理人员还承担着协调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及其他相关方之间关系的任务,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工程顺利进行。通过这些职责的履行,监理人员在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控制工程成本和维护合同双方利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监理人员能力现状

目前,建筑工程监理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虽然大部分监理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一定的工作经验,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工程项目和不断更新的技术标准,部分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够及时,技能提升速度跟不上工程实际需求的变化,随着工程项目管理要求的提高,一些监理人员在项目管理、沟通协调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也显示出不足,影响了监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三)监理人员能力不足的影响

监理人员能力不足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质量控制不严、进度管理不准确、成本控制不力和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等方面。首先,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可能导致监理人员在施工监督和质量检查过程中遗漏重要细节,无法有效识别和预防工程风险,进而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其次,项目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不足会导致监理人员在协调各方关系、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面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和成本控制,监理人员的能力不足还会影响建设方的利益,增加工程维修和返工的风险,提高工程总成本。因此,加强监理人员的能力提升,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力提升路径

(一)完善监理人员培养机制

为提升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能力,首要任务是完善监理人员的培养机制,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基于行业需求、监理工作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旨在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知识、良好职业道德和强大实操能力的监理人才。需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监理专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引导高等院校开设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和专业,同时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就接触到真实的工程监理工作场景,提前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对于在职监理人员,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活动。这包括参加各种培训课程、研讨会、行业会议等,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监理人员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的能力评估和职业资格认证,激励监理人员持续学习和进步,为监理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增强他们的职业发展动力和职业归属感。

(二)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

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是提升监理人员能力的另一个重要路径。这个培训体系应涵盖监理人员的初级培训、中级提升和高级深化等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监理人员的需求。初级培训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如建筑工程基础知识、监理基本职责和操作流程等,为新入行的监理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模拟工程案例分析、现场实操演练等形式,使初级监理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工作要领,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中级提升阶段,培训内容应更加专业和实用,如专项技术知识、高级管理技能、法律法规解读、先进监理工具的使用等。此阶段的培训目标是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负责复杂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对于经验丰富的高级监理人员,高级深化培训应注重战略思维、领导力培养和国际视野的扩展。通过邀请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分享,参与国内外的监理项目案例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训体系还应包含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以促进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不仅能够帮助监理人员系统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整个监理队伍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加强实操经验积累

实操经验对于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能力提升至关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为监理人员提供了必要的专业背景,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的经验积累,才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操经验的积累是提升监理人员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建议建立一套结构化的实操培训和经验传承机制。对于新入行的监理人员,应通过师徒制或者配对指导的方式,让他们跟随经验丰富的监理人员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学以致用”的过程快速成长。鼓励监理人员参与多样化的项目实践。通过轮岗或者跨项目工作的机会,使监理人员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从而在面对不同的工程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灵活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更为丰富的实操经验。应重视案例学习和总结反思。鼓励监理人员对每个项目的工作进行总结,特别是对于成功的案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对于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反思,形成书面或者口头的案例分享,促进监理团队内部的知识传承和经验交流。

(四)强化监理队伍管理

强化监理队伍管理是确保监理人员能力提升和高效执行监理职责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团队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还能够为监理人员的个人成长提供支持。明确监理团队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是基础。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监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团队结构,明确每位监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监理工作的全面覆盖和高效执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设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结合定期的绩效评估,为监理人员提供正向激励,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表现,应关注监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成长,为他们提供职业晋升的机会和途径,增强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团队忠诚度。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分享会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通过强化监理队伍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监理团队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监理工作的质量,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四、结语

总之,监理人员的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行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不断优化培养和管理体系,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监理队伍,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泽光.装配式建筑工程监理实施关键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J].大众标准化, 2023(13):71-73.

[2] 李锦.监理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 2023(0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