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田甜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阳城乡通头小学 

 摘要: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体地位  教学实践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 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课文背诵是语文的常规训练,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往往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接受训练 。这位教师将它作为模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运用灵活的教法促使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 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 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像《可爱的草塘》一 课,学习“草塘”一段,师生共同将写景学习方法归纳成“读课文——抓特点——明写法——相画面——悟情 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学“小河”一段。以后碰到写景文也可用此法迁移。有的课文,学生一下子不易说出用某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用“教后悟法”,即结合总结课文,帮助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有的课文可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画龙点睛,留有余地地点拨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四、提倡质疑问难,促学生好学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尾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阅读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同质疑应进行不同的处理,内容简单和 课文有一定关系的可适时解决;和课文重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有直接关系的则纳入教师的教学范畴,重点解决,直至人人释疑为止。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如: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夏天”一段时,教师安排了如下质疑步骤:①思疑;②质疑;③ 解疑。在学生思疑、质疑后,教师梳理了学生的问题,分两种办法解决: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解 决(如“宿舍”、“乳白色”一类词语);对于关键性的问题,教师按照教学思路逐步解决。先学习描写树木 的句子,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树木词语的疑问(像“葱葱笼笼”、“密密层层”、“封”、“严严实实”), 接着按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其它景物,采取放录像定格办法解决有关疑问(如“浸”与“千万缕”等),这样安排,学生的疑问解决了,课文叙述顺序没有打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进一步鼓励学生善学的积极性。

  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我们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