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洲某土石坝项目白蚁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3

浅谈非洲某土石坝项目白蚁防治技术

1刘丹涛 2姚建源  3陈志勇

1浙江东洲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2乐清市交通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温州乐清 325600

3浙江东洲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某土石坝项目位于非洲中南部某国西北部地区,雨量丰富、植被繁茂,非常适宜白蚁的生长繁殖,危害十分普遍,威胁土石坝安全,是重要的安全防范对象。结合国内白蚁防治措施进行此项研究活动,降低该项目土石坝坝区(体) 的白蚁危害,既为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正常运行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对我国在该领域的一次拓展性技术应用研究,同时对我国在海外“一带一路”中类似项目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非洲白蚁  土石坝   白蚁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供水项目位于某国某省,供水工程主要包括位于某区(Ibenga)的水库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土石坝大坝及附属设施。

水库枢纽工程布置采用中部溢流坝+两岸土石坝+塔式取水方案,靠近主河床右侧布置混凝土溢流坝,溢流坝两侧为土石坝,混凝土溢流坝和土石坝采用重力式混凝土翼墙连接。溢流坝右侧的翼墙内设有涵洞,涵洞的上游端设置取水塔,涵洞前期作为导流涵洞,后期改建,在其内部铺设取水管。

2 非洲白蚁现状调查

白蚁是多形态、社会性昆虫,所有个体都生活在群体之中,大群体可包含100万以上个体。群体成员多态性,分若干类型,通常由工蚁、兵蚁和繁殖蚁(有翅成虫)组成。白蚁长期在营巢内隐蔽生活,就多数个体而言是畏光的,但白蚁群体的扩散、发展,却离不开光的环境,繁殖蚁(有翅成虫)飞离群体时都有趋光习性。白蚁的生存繁衍、延续种族靠繁殖蚁(有翅成虫)来完成,因此繁殖蚁(有翅成虫)飞离旧群体,建立新群体,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脱翅后的成虫雌雄个体结成配偶,一旦有适宜的地方就会生存,创建新的群体,繁衍新一代白蚁群体的开始。白蚁王国(群体)内的繁衍演变则靠蚁王和蚁后完成,在其生殖的鼎盛时期1,2,一昼夜可产八千到一万粒蚁卵,在整个群体寿命中,几乎一年时间里,周而复始,延续着它种族的繁荣和生存1

整个国家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白蚁蚁包,当地白蚁繁殖期集中在雨季(11月~2月),繁殖期间成千上万头带翅膀的繁殖蚁从原群体蚁巢中迁飞出去1,昼夜活动特别频繁,其趋光性显著。当地白蚁能在地下几十厘米甚至数米深处修建结构复杂的巢穴,甚至还能建造高大的蚁塔,这些蚁塔形状各异,有圆锥形、圆柱形、金字塔形,部分蚁塔高度高达几米。蚁塔充当保护层的外壳约50cm厚,像石头一样坚硬,是白蚁把土粒粘结垒成的。

图 3-1  蚁穴分部

图 3-2  蚁穴类型

图 3-3  蚁穴内部结构

图 3-4  现场白蚁情况

3 蚁穴特点研究

3.1 蚁穴分类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现场白蚁穴主要有三种形态:隐蔽型、进化型、退化型。

(1)隐蔽型

这种类型的蚁穴地表没有明显标志,其主体部分全部位于地下20~50cm,隐蔽性较强,地表不易发现。单个蚁穴一般呈椭球形,直径一般从3~5cm不等,有蚁路通往地表和地下(在地下水位之上)。一般隐蔽性蚁穴还有白蚁活动,其影响深度自地表至地下约0.5m。

IMG_1099

图 3-5  隐蔽型蚁穴(位于地表以下)

(2)进化型

进化型蚁穴分布于地表,外表坚硬,似单座假山,高度从0.1~1.0m不等,底部直径一般0.1~0.7m(图3-6)。这类型蚁包主要分布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如沼泽、湿润草地区,外观呈新鲜灰色,蚁巢的主巢、副巢均位于地面以上的蚁包内。向地面以下的影响范围至地下水位以上,并且随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深度也随之加深。在蚁包下面开挖坑槽,在坑壁不久会看到新筑成的蚁路。

IMG_0399

图 3-6  进化型蚁穴

(3)退化型

这是非洲(工程区)最常见的一种蚁穴形态,蚁穴呈“山包”状分布于地表。蚁包大多呈圆形、椭圆形,高度一般为2~4m,直径一般5~15m(图3-7)。这类蚁穴形成年代久远,目前坑槽探揭露这类蚁包基本都没有白蚁活动迹象,蚁穴处于退化状态。

图 3-7  退化型蚁穴(左:地表形态;右:开挖断面形态)

退化型蚁穴在坝址区内分布最多。为了进一步调查、了解白蚁活动及蚁穴的影响范围,现场选择适当位置布置了坑槽探来揭露蚁穴(图3-8)。根据现场坑槽揭露,退化型蚁包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层都已遭受白蚁活动影响,主要体现在蚁包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土层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图3-9、3-10)。

1.第四系残坡积层;2.粘土;3.粉质粘土;4.砾石土;5.岩性界线;6.勘探点;7取样及编号

图 3-8  蚁穴影响范围研究示意图

图 3-9 蚁包土PH值检测

图 3-10  蚁包土层pH值、有机质含量随深度、距离变化曲线

3.2 蚁穴特点

据现场探坑及试验成果分析,蚁包及附近土层pH值较低(<6),有机质含量偏高(>2%)。受白蚁活动影响后,土颗粒部分呈胶结形态,形成“砾石”。白蚁活动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改变了蚁穴及周围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如导致土层松动,蚁路贯通后,又会成为水流通道;

(2)改变土层化学性质,蚁包及周围土壤酸性一般较高。白蚁活动对大坝工程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坝体、导致渗漏和坍塌等问题。

根据蚁包探坑及两侧土体取样试验成果及现场调查情况分析,水平方向上,蚁穴周围受影响土层范围,最远距离蚁穴中心约为2倍蚁穴直径;垂直向下的影响深度可至蚁穴处最低地下水位线以上,深度大致等同于地面以上蚁穴高度。

4.非洲白蚁防治措施

4.1土料控制

现场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彻底清除白蚁,大坝填料中不得混入蚁包土体。

(1)对土石坝基础和土石料场的蚁包进行系统清理

1)清理前,对待清理的场地进行详细的调查,查明蚁包的数量,分布位置和规模等资料,并将检查的情况记录。调查方法可采用直接查找法、引诱法、探测法等。

2)为避免工程区在清表过程中出现遗漏,蚁包调查完毕后,首先进行蚁包的清理工作,清理应安排专人值守。

3)蚁包清理范围一般为:水平方向上,蚁穴周围受影响土层范围,最远距离蚁穴中心约为2倍蚁穴直径;垂直向下的影响深度可至蚁穴处最低地下水位线以上,深度大致等同于地面以上蚁穴高度。

4)蚁包开挖采用动态法,发现蚁巢及蚁道应及时调整开挖方向,顺蚁巢、蚁道走向追踪。在挖取蚁巢时,应沿着主蚁道连续追挖,直至抓获蚁王、蚁后,再消灭残蚁5,确保将蚁包影响范围内土体和白蚁彻底清除。

5)蚁巢开挖形态宜为“平底锅”状利于开挖与回填碾压,蚁包开挖边坡应缓坡。雨季施工,应在坡顶设置引排水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6)清理完毕后应采用高压风等将基础面的灰尘清理干净,清除积水,仔细检查基础面上是否还有残留蚁包和蚁路的痕迹,检查合格后进行回填。

7)针对不易发现的小型隐蔽型蚁巢,巢穴一般埋深较浅,深度多小于1m,以深0.2~0.5m居多,蚁包高度多小于30cm。建基面表层土清表过程中大部分均可被清除。如部分隐蔽型蚁包在表土清理未尽处应局部予以加深、清理范围与大型蚁巢一致。

8)清理后的蚁包应集中堆放,堆放点应远离建筑物区域和有用料堆土区域,避免二次污染。

9)为防止白蚁分飞在大坝建筑物繁殖筑巢,宜对大坝轮廓线周边范围内活动蚁穴进行挖除或灭杀,有效治理白蚁蚁源区,以减少白蚁上坝繁殖筑巢。

(2)施工期间可考虑在建筑物周边采取诱杀法诱杀白蚁。

1)食诱法。在施工区周边设置诱杀坑或生物诱杀管,间距10~20m,深0.3~0.5m,在坑内投放白蚁喜食的物料中掺入白蚁药物制成饵剂,引诱白蚁取食,将药带回蚁巢灭杀白蚁。

2)光诱法。在白蚁繁殖季节的晚上,在距蚁患区80m以外的地点和蚁源区安置灯光设施,并在灯光下设置面积大于3m2的药水池或油性物质,通过灯光诱集白蚁,落水灭杀。也可在离水库大坝或大坝两端蚁源区岸边100m~200m范围的水面设置明亮光源,诱使白蚁趋光飞行,落水灭杀3

(3)整治工程环境,禁止在施工区及其附近堆放木材和柴草。

(4)为避免大坝两侧岸坡上的白蚁通过土体进入大坝,可在大坝周边设置隔蚁设施。

4.2技术控制

大坝工程完成后,为了减少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白蚁进入坝体的情况,在坝体下游坡设置白蚁粗砂屏障。经研究发现,将屏障颗粒大小控制在1~3mm之间可有效阻止白蚁进入坝体。

4.3后期控制

在大坝运行期间的白蚁防治,可以参考国内水库白蚁防治措施,主要采用“监控+预防+灭治”的方式。

监控。白蚁活动复杂,设置白蚁监控点,同时在更大密度的区域内埋设诱饵管,实现点面结合的监控体系,发现白蚁活动,及时防治处理4

预防。工程区域的白蚁主要以植物活体、木材及木制品为食物,定期清理大坝附近区域的杂草树木,以断绝白蚁的食物链,或白蚁屏障(隔离带)。同时在白蚁繁殖期,喷洒伐蚁克,杀灭繁殖蚁。

灭治。坝体(工程区域)发现白蚁后,具体的白蚁灭治方法有诱杀、灌药、挖巢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效环保的措施灭治白蚁5

5灭蚁效果

通过以上技术消灭白蚁,完全清理了隐患区蚁穴,基本清理了蚁源区的B2进化型蚁穴,有效减少了蚁源区白蚁数量,减缓了白蚁迁移扩散至隐患区(坝址)的速率,较大降低了白蚁危害情况,土石坝白蚁危害等级也因此从II级降为I

6. 经验和总结

鉴于工程现场白蚁分布广泛,严重影响到坝体质量。为了有效减少施工区域及周边白蚁数量,减缓白蚁迁移扩散从而污染施工区域土体,依据现场情况,进行蚁穴查询、记录、开挖清理、土壤检测、清理验收、诱杀、环境监控等各项白蚁防治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果。

白蚁是威胁土石坝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安全防范对象,针对当地严重的白蚁蚁患对土石坝造成的明显安全威胁,进行针对性研究和采取技术措施。通过本工程证明上述白蚁防治措施同样对非洲白蚁防治积极有效,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白蚁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安刚(导师:陈清西)《厦门大学》 2008-07-02

[2](精选)白蚁防治 - 道客巴巴

[3]堤坝安全与白蚁防治 何翠敏;《江淮水利科技》- 2014-12-25

[4]白蚁监控技术(IPM)在水库大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 道客巴巴

[5]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江苏省)研究.doc

作者简介:
刘丹涛-1989--汉族-陕西商洛-本科-中级工程师-水利工程管理
姚建源-1990--汉族-温州乐清-本科-中级工程师-水利工程管理
陈志勇-1990--汉族-浙江青田-本科-中级工程师-水利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