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强化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的

/ 3

“三全育人”视阈下强化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的

对策分析

金宁 吕晓杰

( 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整体负担逐渐增大,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前提条件下,对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强化势在必行。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的有效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生源质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落实现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探索出新的招生管理强化途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研究生招生;生源培育

研究生招生工作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三全育人”即指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研究生招生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优化研究生生源的关键环节,承载着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重要职能。研究生招生工作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应有之义。当下,在招生工作中缺乏育人意识,高校对于招生工作育人机制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现状

(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近几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国家大环境的促进作用下正在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近10年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来看,录取率基本处于30%上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随着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不断丰富完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比例逐渐趋于稳定。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研究生》的有关数据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在2016年之前不到总数的一半,从2017年以后已超过总数的一半;到了2021年约占总数的62%,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比例基本达到1:2。国内高水平、双一流高校因国家支持力度大等各方面原因,生源数量获得了较快增长,生源质量获得较快提升。招生工作中公认的优质生源“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以下简称推免生)”数量逐年增加,约75%被高水平、双一流高校录取。总体而言,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持续上升的基本现状为高校招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挑战。

(二)招生工作管理模式发生改变

硕士研究生规模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招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改变,将原来由学校统一负责的具体工作转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学校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等宏观管理,在这个机制和模式转变过程中,如何统筹好校院两级工作责权利,顺利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是一个难点;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从网站到微博,从QQ群、微信公众号到抖音等各种方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为学校所用,是另一个难点。在如今的招生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科学的招生工作管理才能吸纳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所以,在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着社会关注度高和研招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下,招生人员需要充分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的优化,通过合理执行招生管理,避免招生过程中发生人为错漏,提高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性,以此来回应大众对研招工作的关注,对家长学生和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2]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生源素质不高

就人才培养长期目标来看,“三全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考察。但是在我国目前一些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培养中,部分教师不关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能力培养仅停留于口号、政策文稿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生源素质不高。加之大部分地方院校无推免入学的优惠政策,导致过于狭窄的生源选择面制约了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此外,我国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晰、能力标准制定过于泛化、质量也在不断下滑,导致更多质量不高的本科生踏入研究生教育领域,从而使研究生整体生源素质不高。特别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地方院校,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尚未健全和奖助体系不够完善,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大部分是从报考学术学位研究生或其他高校调剂而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能及时得到社会的认可,使研究生招生陷入恶性循环。部分高校先期生源培育过程中过于以智力水平为重、以学业课程为重的选拔标准、培养目标便不再适用。

(二)体系完善程度较低,工作效率不高

就人才培养实施方法来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思路要求更多的校内外育人力量参与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统筹协同各个领域的育人资源。但是从现阶段的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体系实际建设情况来看,目前体系完善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繁琐重复的工作过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和招生过程中对研究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力度不足。就工作效率而言,在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且招生批次逐渐增多的基础上,高校招生人员需要负责的零碎工作越来越多,有时因工作量过大,招生工作的配套资源可能无法紧跟工作进度,最终导致工作体系建设存在漏洞。比如在招生季,招生人员需要根据计划中的流程进行学生基本情况的筛选、考核流程进度的安排、学生各类问题的解答等必要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这样一来,招生人员一直处于随时被打断工作的状态,在零碎的工作中被牵扯了很多精力,并且由于招生时间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全面扩招的大环境下,参与考试的学生数陡然增多,一些涉及考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落实情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三)考核机制亟需更新,评价标准单一

就人才培养管理评估来看,“三全育人”要求改革评价机制、激发育人动力,其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应是德才兼备、理想信念和能力水平同样深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传统的仅以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评价机制明显不再适用。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需要及时调整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管理员要及时掌握、汇集学生信息数据。这些变化给高校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尤其是公共课程教学时,教学质量不高、互动性较差,未能形成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有的研究生管理员收集学生数据手段单一,更新效率较低,应急处置能力较差。现阶段,一些高校研究生培养评价主要以单科考试成绩、毕业论文答辩结果作为最终学位评价标准[4]。这就促使一些研究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毕业论文撰写上,为了论文而写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习内容、方式存在单一、滞后的问题。所以亟需制定个性化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考核评价指标。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强化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全员”集聚,扩展人才选拔的参与广度

“全员”育人不仅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汇集教师、干部、职工等更多育人力量,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机制也具有指导意义。就面向客体而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应在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综合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以整体综合成绩为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可以以单一学科能力突出为准,只要符合所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目标定位,不必一定拘泥于极端选拔“第一名”或者“全才”;就选拔主体而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高校可将院士领导、教授名师、学工人员、思政骨干、心理工作者等纳入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评审专家队伍,从学业成绩、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日常表现、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判,避免“唯分数论”倾向。从顶层设计上,把研究生生源培育工作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任务,各相关职能部门齐齐共参与,尤其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部门,规范各职能部门在推进生源建设工程方面的职责与要求,建立健全优质生源培育的协同机制。一是明确细化各相关部门、学院、系所、专业教师、行政干部等不同角色岗位在推动本科生考研读研工作中的具体分工要求,做到目标清晰、责任到人;二是加强本科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协同联动,以导师、团队、课题项目等为纽带,吸引带动更多本科生参与创新项目体验和科研训练,同时鼓励更多研究生参与本科助教和创新项目指导,加强本硕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交流;三是形成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度关联、人人有责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考研读研优良氛围的营造[5]

(二)“全程”考量,延伸人才选拔的时间维度

不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选拔学生的时间虽然各异,但是适当延伸选拔考察的时间维度亦将更为客观全面。从考察覆盖的时间长度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极具个性,将更长时间范围内的学生表现均纳入考察范围能使评委专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历程和客观发展。从生源报考意向的形成时间来看,生源报考意向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归属感与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在众多硬性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高校吸引生源的一项先天优势就是软环境的塑造和利用。软环境包括人文关怀氛围,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的包容环境等。而对学生极有吸引力、对报考选择有决定影响的是本科期间科研项目平台的搭建。学生在已有平台对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的构筑,以及一以贯之的对研究成果的预判与期待,是其选择读研去向的关键要素。这些前期在学校积累的基础与收获成为学生难以舍弃的情感归属,这些基于相濡以沫所形成的价值认同,成为地方高校校内生源培育的根基所在。

(三)“全方位”选拔,拓展人才选拔的内容深度

随着不同类型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涌现,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也催生了多样化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从考查内容来看,除了选拔特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可侧重于看单一课程学业成绩外,综合型的拔尖人才则要求在选拔伊始就将学业综合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创新实践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心理生理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表现能力等均纳入考虑范畴,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从考查方式来看,为达到全面全方位的考查效果,选拔环节除了常见的资格审核、笔试、面试之外,还可采用个人画像、项目实践等方式综合考查,建立起内容全面、程序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多元多层测评指标[6]。从吸引生源报考的角度,学校必须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核心要素和根本任务。一是进一步突出优势学科的地位和优势。优势学科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最高水平和实力,往往成为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让优势学科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为带动学校整体生源质量提升奠定了最稳固的保障;二是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点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关联学科群特色,通过共享资源的整合,改善单一学科单打独斗的局面,壮大相互关联学科的整体实力,挖掘学科群协同创新潜力,培育协同创新成果,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从而扩大招生影响力,获得本校学生的认可。三是凸显培养特色。抓住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利时机,高起点、重实效地制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不断增强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让非优势学科专业能够以特色取胜,以特色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高质量就业等取得考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宋厚彬.新形势下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思考和实践[J].甘肃科技,2022,38(10):80-83.

[2]周敏.生源危机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资讯,2022,20(3):114-116

[3]黄磊.大数据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9(73):175-176.

[4]邹琪,苏玉洁,钮亚茹.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社会需求角度[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454.

[5]陆中会.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4,(02):100-103.

[6]常艳芳,李萍.新时代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诉求、困境与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75-83.

本文为2023年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优秀研究生生源培育研究”(SQYR-2023-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