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守和谐促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以人为本,守和谐促发展

吴数金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  

就生命个体而言,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心灵状态是和谐的,生命状态也就和谐了。因为心灵的和谐,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更不会“透支”身体。而长期的和谐与超然,就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想象不到的能量,它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就会让生命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就一个团队而言,要办成一件事情,古人早就说过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和则两利”“和而不同”都在不同角度阐释和的意义。

于是,营造和谐的师生环境,让师生感受幸福,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管理的精髓。

一、求教师队伍的和谐,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

1.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让其增加个人成就感。我们学校的教师已经习惯兢兢业业、起早贪黑,而不谈待遇。那么如何激励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呢?给教师描绘一个可以通过自己稍微努力就能触摸得到的专业成长的美好愿景。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使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发展。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确实有比物质刺激更好的东西。

2.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守住教师“追求优秀”的人之品格本性。我们一如既往地用好各种学习平台,把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遵守新时代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全新的方式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把外界的约束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让所有老师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都经得起学生目光的“拷问”,都经得起社会的测评。作为校级领导、年级分管,我们大力弘扬教师们的敬业、乐业精神,关注教师的精神面貌,营造和谐阳光的工作氛围。马斯洛的理论指出,“人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更能表现出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人人都会对生活充满激情,回归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在追求优秀。

3.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教师的劳动成果。 “尊重具有独特的魅力。”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更在乎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满足教师尊重需要,可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教育学角度看,新课程强调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倡导师生都能得到尊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追求“让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教师更应该享有尊严,没有尊重,哪来尊严?比如每次考试质量分析,我们只公布数据,点到即止,不批评教师。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滞后的成绩,而是成绩背后的原因。尊重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必要的时候是需要和消极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但是有了尊重,为了求得和谐,我们必须多学习,多思考,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

4.提高教师幸福指数。我们将在工作中提醒教师不要太辛苦,不要太累,注意休息,给出健体和休息的时间。能简化的工作我们尽量简化,让老师们感觉到心理不累。人累与不累,往往不在干事的多少,而在心理是不是快乐。如果烦躁不安、气急败坏,即使干很少的事,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如果心灵愉悦,感到工作很有意义,即使一天忙到晚,也不会特别累。真正的疲劳是情绪上的疲劳。我们看重学生的是什么?不是分数,是德行!所以,我们让教师教出快乐!

5.消除恶性竞争。考核、评比,酿造恶性竞争。抢时间、只顾本学科、搞个人题海战术等不良竞争行为在过去的教学中司空见惯。我们努力消除此类现象。我们通过开教师民主生活会、师德讲评会,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我们知道:没有品格支撑,只是盯着分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之后,人格也会弱化与走低,情绪也会不佳。这些,恰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品质,也是影响分数提高的杀手锏。所以,所有的高效,如果离开了良好的道德与优质的情绪,都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相反,有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提高分数却往往不求自得。

二、抓好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明确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基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我们像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一样,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我们以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为抓手,利用家长会、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李希贵说:“在校园里,我们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的老师们可能显得更加明智或者心态更加平和一些,他们专业追求的淡定,反倒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求我们的主科老师也要有淡定的心态,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东西,关注孩子未来的发展,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一片空白,视而不见,甚至扼杀。为此,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的孝心,学会倾听与倾诉。我们将利用好家校交流平台,特别提醒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看,要注重孩子的做人,让孩子学会感恩、报恩,最要紧的是我们大人要给孩子机会。我们用大量的事实来阐释其中的道理,并提供给家长一些具体做法。以前我们这么做了,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后将继续强化和巩固。

2.培养孩子劳动的能力和习惯。现在,有些家长和老师只重视孩子的学习,甚至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要他们做。其实做再大的学问,最终还是要做事的。因此,做事是每个人必须会的生存技能。在校,我们给孩子劳动的机会,教他劳动的本领,检查他的劳动成果,改进他的劳动方式,培养他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3.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限夸大。尤其是那些成绩特别差、行为特别不合拍的学生,我们要发现他的优点,发扬它,使他的缺点得到抑制。从而逐渐改正。

4.允许学生犯错,老师要多耐心指导帮助,少训斥与惩罚。正因为不会,他才来学习,而接受能力有高低,就注定一部分学生一遍两遍是学不会的,那么我们就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他掌握知识有个过程。我们老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准确的教学定位,做好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静待花开。

5.了解学生的学情、学力、习惯,比逼他去学更重要。学生学不好,很可能有诸多客观原因。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也许你就不会无端的怪罪学生,相反你倒可能被他所感动。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摸清学生学习困难背后的人生经历,去帮助他。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家长,这些关系和谐了,大家都满满的正能量,我想你所期待的好成绩,也就不请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