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互融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城乡互融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

帕尔沙提·热合木江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坎苏镇人民政府,835805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和全盘规划。当前,城乡互融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需要长期落实的系统工程,呈现复杂性特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实施目的是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以此确保全面协调发展落实。其中,尤其是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的意义阐述,提出了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的策略,有利于实现乡村精神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乡互融;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引言:不管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资源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力量的保障[1]。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过应当持续夯实现代化物质基础,更加需要加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力度。在党的二十大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应当坚定不移走城乡互融道路,提升城乡要素流动速度,调整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逐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2]

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协调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内容。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都加快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但是具体实施中对政治和经济建设更为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未对精神文明建设互融形成深度认知,直接降低互融效果[3]。城乡精神文明互融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中,需要依托统筹城乡的系统性范围下,高效配置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确保城市和乡村实现协调发展,而且重点考虑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作用,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步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已经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得到一定发展。但是,要想国家强大,需要先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强盛的目标。通过依托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这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求[4]。精神文明建设既可以体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也产生了很强的号召力,可以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凝聚,逐步弥补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最为困难的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确保城市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协调,才能转变乡村存在的不良风气,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兴趣,以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素质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超过14亿人人口,大约9亿人在乡村中,需要持续增强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是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的要求。但是,与城市进行比较,乡村地域面积大,人口密度低,交通条件差,导致整体农民群众素质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依托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才能增强农民的素质[5]。但是,乡村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很多要素条件,并且思想理念落后,所采取的实施方法单一,都影响到建设工作的顺利落实。为保障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落实,应当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经验进行吸取,结合乡村的具体情况,对相应理念、方法等进行适度调整优化,从而增强建设过程的目的性。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发展,是指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学习党的理论,持续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等,依托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提升农民对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等内容的深度认识,促使农民原本的固化思想得到解放,逐步掌握现代文明知识,以此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融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认知,打破固有限制

很长时间以来,受到二元体制的深度影响,导致部分人员主体理念僵化。当前,为依托城乡互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应当转变原本的思想认知,打破固有限制。特别是消除城市和乡村的独立思维,除过需要加强乡村经济建设外,也要重点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从系统层面上,要形成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一盘棋的思想,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挥城乡互融作用,以此保证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实现。从具体实施而言,在社会经济规划中,特别是将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进行重视,加快弥补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将城乡互融纳入发展规划方案中。,基于这种情况,形成城市互融思想,明确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路径,从而保障一体化发展目标达成。也需要认识到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如资源投入少、发展水平低等,应当加大资源投入,向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倾斜。城乡互融的过程,确保经济和文化一同发展,保障城市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更早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此外,乡村农民群众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人员,需要持续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让其积极参与建设过程,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依托城乡互融,形成辐射拓展

城乡互融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城市各类资源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引导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从具体实施中,依托各类主题活动,如“精神文明促进会”,加强内容和形式的优化调整,确保精神文明资源得到共享和普及。从内容层面而言,应当重点关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题内容,以此实现道德建设。从形式层面而言,应当加大三下乡力度,包括技术、信息、观念三个方面,确保城市精神文明开始向乡村地区扩散,逐步让更多资源开始向乡村聚集。文化是城市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互融的重要动力,可以很好激发文化资源的作用,逐步打通文化资源的流通途径,除过需要开展输血活动,也需要加强造血。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当依托城乡互融过程,加快公共文化资源的转移和流通,以此实现城市资源反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并且,也应当对城乡文化价值链、产业链等延长,确保农民群众跟容易接触公共文化。

结束语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导致精神文明建设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但是,现有乡村缺乏精神文化建设资源,限制了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难以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基于这种情况,应当发挥城乡互融的作用,依托城市当前所拥有的精神文化资源,逐步对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以此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强大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禹洪波,刘淑兰.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01):15-19.

[2]马其南,毕嘉芮.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策略探究[J].农业经济,2023,(12):121-123.

[3]胡守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分析框架[J].中州学刊,2023,(08):65-73.

[4]生忠军,唐思睿.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与价值意蕴[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06):42-44.

[5]葛莱.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深化道德风尚高地建设[J].群众,2022,(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