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谢永军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蒙医综合医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600

【摘  要】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进行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所接收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成均等的两组(n=50),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溶栓治疗),将两组的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意识水平(1.03±0.21)分、凝视(1.52±0.17)分、视野(0.69±0.12)分、面瘫(1.13±0.18)分、上下肢运动(0.75±0.16)分、肢体共济失调(0.66±0.20)分、感觉(1.97±0.15)分、语言(1.12±0.13)分、构音障碍(1.06±0.17)分、忽视(0.57±0.13)分,低于对照组的(2.35±0.38)分、(2.85±0.32)分、(1.56±0.35)分、(2.10±0.22)分、(1.34±0.21)分、(2.05±0.31)分、(3.07±0.24)分、(2.06±0.19)分、(2.25±0.36)分、(1.24±0.26)分;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4.00%,均偏低,并且无差异。结论:通过静脉溶栓,能够在较大限度上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塞;安全性;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塞主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脑供血突然中断,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而发病,可出现意识不清、头晕目眩、肢体无力、偏瘫等症状,病情进展速度较快,还需尽快就医。静脉溶栓是此类疾病中有效的一种方式,所使用的溶栓药物以阿替普酶较为常见,其作为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能够溶解血栓,改善脑梗症状[1-2]。故本文就溶栓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通过随机抽签进行分组。对照组(n=50)男3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1.04±3.58)岁;病程1-5h,平均(3.68±0.25)h。观察组(n=50)包括32例男性患者与1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7±3.66)岁;病程1-6h,平均(3.97±0.34)h。纳入的患者经过头颅CT检查、体格观察等确认为急性脑梗塞;临床资料完整;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治疗。排除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合并心肌梗死、合并头颅外伤等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H20065051;100mg;每天5-10mg/kg,1次/d)、依达拉奉(长春海悦药业;H20203178;20ml:30mg;30mg/次,1次/d)。

观察组:静脉溶栓,予以患者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JX19990020;20mg/支),按照0.9 mg/kg给药,前10%剂量在1min内推注完成,剩余90%剂量60min内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通过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的恢复情况,主要包括10个内容,满分为42分,评分越高说明恢复越差;NIHSS评分降低≥90%为显效;降低40%-89%为有效;降低<40%为无效;同时,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项NIHSS评分均较低,见表1。

表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意识水平

凝视

视野

面瘫

上下肢运动

肢体共济失调

感觉

语言

构音障碍

忽视

观察组

50

1.03±0.21

1.52±0.17

0.69±0.12

1.13±0.18

0.75±0.16

0.66±0.20

1.97±0.15

1.12±0.13

1.06±0.17

0.57±0.13

对照组

50

2.35±0.38

2.85±0.32

1.56±0.35

2.10±0.22

1.34±0.21

2.05±0.31

3.07±0.24

2.06±0.19

2.25±0.36

1.24±0.26

t

-

6.302

10.487

15.264

12.239

10.657

7.234

5.024

12.127

10.694

6.573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均偏低,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n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50

22(44.00)

18(36.00)

10(20.00)

40(80.00)

2(4.00)

观察组

50

39(78.00)

9(18.00)

2(4.00)

48(95.00)

1(2.00)

χ2

-

-

-

-

6.061

0.344

P

-

-

-

-

0.014

0.558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致病因素较复杂,包括动脉栓塞、心房颤动、年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一旦发病便难以逆转,还需要尽早治疗,抑制疾病进展,拯救患者的健康。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在于疏通闭塞的血管,在以往的治疗药物中,包括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等,虽能够抗血小板凝聚,保护脑组织,但在疏通脑血管方面的效果欠佳[3-4]。有报道指出,建议在合适时间窗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通过使用溶栓药物能够溶解并消除血栓,促使受阻血管恢复正常循环功能,总体效果确切[5-6]。如以上结果所示,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强调了溶栓治疗的有效性。经过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以使人体纤维蛋白溶解机制被激活,促使血栓溶解,解除脑血管闭塞状态,促使患者恢复正常脑部血液灌流,加速康复。阿替普酶作为新型第二代溶栓药物,可尽快使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得以恢复,尽可能减轻神经损伤,发挥较好的溶栓效果。此次研究中,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偏低,说明用药安全性较高。阿替普酶正常剂量下使用能够保证治疗有效性同时兼顾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溶栓疗法的帮助下,急性脑梗塞患者获得较好的康复,总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赵津璋.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分析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 46 (03): 84-85.

[2]刘运麟.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评价分析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3, 40 (02): 195-196.

[3]周博华.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J]. 临床研究, 2022, 30 (12): 88-92.

[4]张丽杰,毛艳.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安全性分析 [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 28 (02): 214-217.

[5]周跃,高永超.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凝血功能、氧化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J]. 医学信息, 2022, 35 (03): 156-158.

[6]梁继业,王兴邦.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 20 (01):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