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准确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准确度分析

杨敏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陕西西安  7100004

[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准确度。方法:研究期间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间,医院内收治的97例疑似冠心病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其中冠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的基准。通过比较,评估了动态心电图在识别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时的诊断效率,同时分析了两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出69例阳性结果,其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准确度达到92.78%,灵敏度为95.59%,特异度为86.21%,阳性预测值为94.20%,阴性预测值为89.29%。结论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的表现与冠脉造影的金标准相当,且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更高的精确性,适宜广泛采纳。

关键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准确度

心脏疾病领域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CAD)占据显著位置,其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心肌供血不足和剧烈胸痛,对患者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作为诊断手段,心电图技术凭借其简易性和安全性,始终占据基础检查的重要地位。随着科技进步,如今的动态心电图技术已经实现了全天候持续监测,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效显著。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医院接收的97名可疑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他们分别接受了不同类型的电生理检查,以下是对这些数据的详尽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97位在我院就诊的可疑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其中男性患者占55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分布广泛,从38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3.65岁,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项研究得到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严格遵循和伦理审查。纳入条件:患者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胸不适、胸痛、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且能适应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并对参与研究给予知情并自愿的同意。排除标准:如凝血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免疫或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安全性。

1.2方法

所有疑似病例都要求进行全程动态心电图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①动态心电图检测使用的是上海群天的P200D-BY型号设备,该设备能连续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心电活动,设定的幅度标准为10 mm/mV,纸速设定为25 mm/s,以确保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的准确记录。②对于冠脉造影,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的方法,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来详细检查左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

1.3观察指标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基准参照,评估动态心电图在识别不稳定性心绞痛型冠心病时的诊断能力,并测定两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衡量诊断效率的参数计算如下:精确度等于(真正阳性例数加上真正阴性例数)除以总样本数的百分比;敏感性为真正阳性例数除以(真正阳性例数加假阴性例数)的百分比;特异性为真正阴性例数除以(真正阴性例数加假阳性例数)的百分比;阳性预测值为真正阳性例数除以(真正阳性例数加假阳性例数)的百分比;而阴性预测值则为真正阴性例数除以(真正阴性例数加假阴性例数)的百分比。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效能

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性能表现为:精确度达到92.78%(90次正确诊断除以97次总诊断),敏感性为95.59%(在68例患者中有65例被准确识别),特异性为86.21%(在29例非病例中有25例被正确排除),阳性预测率是94.20%(65次阳性检测中有69次实际阳性),而阴性预测值为89.29%(在28次阴性检测中有25次确实为阴性)。

3讨论

当前,冠脉造影作为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无懈可击基准,其操作流程是从股动脉皮下采用特制的心导管进行精确穿刺,随后注入适量造影剂。借助先进的血管造影技术,我们得以全方位审视两侧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血管腔结构,其影像效果鲜明且详尽,展现出极高的分辨率和完整性。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形式,常见于临床,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普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该病症常伴随着胸闷、呼吸困难、眩晕、心慌以及胸骨后或心前区的间歇性疼痛等症状。当这些心绞痛的症状在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上有所增加时,可能预示着病情恶化,此时应立即寻求医疗援助以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品质。据研究表明,约有10%的初次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面临短期内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生存安全。本项研究关注了97例疑似的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通过冠脉造影和动态心电图检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在识别此类病变方面与最权威的标准方法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然而,该标准检测手段具有侵入性,导致患者不适感增强,并且过程耗时较长,这些因素降低了患者的接受度,也限制了其在早期疾病筛查中的应用。心电图技术在诊断准确性和客观性上超越了基于临床症状的判断,它不受主观影响,确保结果可靠。与高基准检查方法相比,心电图操作简便,无创且安全性强。心电图技术分为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两类,两者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常规心电图在面对冠状动脉狭窄但血流未显著减少或心肌缺血不明显的病例时,可能会出现较低的检测率和较高的误诊率,有时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从而影响预后。相比之下,动态心电图不仅继承了常规心电图的优点,还能连续24小时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心电变化,扩大了诊断的覆盖范围。即使在患者活动期间,也能完整捕捉心电图信息,从而获取更全面的检测资料和图像。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中展现出与冠脉造影金标准相当的效果,有助于疾病的精准识别,并对治疗策略提供指导,故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爱玉,吴秀梅.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3,30(7):40-43.

[2] 钟桂秀,石雪连,饶友鹏.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8):82-85.

[3]吕真,黄丽建.动态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10):1930-1932 .

[4]邢花妮,宋文静.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大医生.2022,7(19):130-132.

[5]王双珍.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J].大医生.2022,7(22):86-89.

[6]吴凡.运动负荷心电图联合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2,29(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