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比较与翻译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英汉颜色词比较与翻译方法探究

孔德喆旻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英汉颜色词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个性差异,从基本颜色词的概念出发,衍生出实物颜色词和色差颜色词,颜色词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其内涵和引申义也愈发丰富。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词比较研究基本方法的总结,并结合丰富语料实例,尤其是《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探究英汉颜色词翻译方法,多维度地比较英汉颜色词。

关键词:英汉颜色词 比较研究 翻译方法

引言:英汉语是两种非亲属语言,其差异程度通常大于两种亲属语言的差异程度,英汉语中对应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也通常较大,故颜色词无疑是研究语义文化反差的绝佳语料。不同语言中都存在着颜色词的共性,因为不同文化中存在着相通的要素,这都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共同的经验感受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历史背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以及颜色词的使用难免会有不同。英汉颜色词的比较研究还有利于推动颜色词的英汉互译方法不断完善、成熟。

1 英汉颜色词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

英汉颜色词是基于英汉文化中不同基本颜色而发展成形的,对英汉颜色词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应该了解并系统性地总结英汉文化中颜色的基本内涵。对于不同基本的颜色,可切入的角度是多样的,比如不同颜色在中国戏剧里代表的内涵,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在英国纹章艺术中的内涵,在英语成语中的内涵等等。由于颜色词的内涵是丰富多变的,故英汉颜色词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应从不同社会文化领域、不同范畴进行微观的比较分析。

2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

2.1 英汉文化中不同颜色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水生木,色青,代表东方;木生火,色赤,代表南方;火生土,色黄,代表中央;土生金,色白,代表西方;金生水,色黑,代表北方。中国古代所言的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在英文中,黑色表示深谋与坚定,红色表示信仰与博爱,黄色表示智慧与光荣,蓝色表示高雅与忠诚,白色表示纯洁与真实,绿色表示愉快与永存。然而这只是各颜色代表的某些基本内涵,在不同范畴和不同语境中,各颜色又会衍生出新的寓意,颜色的寓意不可能仅靠几个词就囊括完全。

黑色在英格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时与white相对而言,如call black white(颠倒黑白),put down in black and white(见诸文字),swear black is white(强词夺理)。black有时又与blue对举,如beat sb. black and blue(把某人打得遍体鳞伤)。

红色在中国被看作是喜庆、吉祥、胜利、好运或受欢迎的象征,汉语中“红白喜事”指的是婚事和丧事,“开门红”是指工作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走红运”指走好运,“事业红火”指事业兴旺。在文学作品中,“红”也用于指年轻女性,如“红妆”(女子盛装),“红颜”(少女)。而在英语习语中,go into red意为“出现赤字”、“发生亏损”,see red指“气得发疯”,paint it red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go red是资本主义国家反动集团用以称呼共产党人的字眼“赤化”。

蓝色在英国纹章艺术中表示高雅和忠诚,如the blue blood(贵族出身),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忠实可靠的人绝不会做坏事)。而在英语成语中,蓝色却是忧伤的象征,如be in the blues(无精打采),cry the blues(情绪低落),feel blue(闷闷不乐),sing the blues(垂头丧气),look blue(神色沮丧),out of the blue(出乎意外),turn blue with fear(吓得脸发青),be blue in the face(弄得脸上突然变色)。

在中国戏剧中,一些黑脸人物,如包公和李逵,展现的是刚直不阿或憨厚的形象;白脸人物,如曹操,代表的是奸诈的形象;蓝脸人物,如窦尔敦,是刚猛、忠直并富于反抗精神的象征;红脸人物,如关羽,被看作是忠心耿耿的英雄。可见,在特定领域,颜色的寓意具有特殊性,往往有别于某颜色在通常情况下的基本内涵。

2.2 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

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表情功能、民族心理和社会属性。表情功能在汉语中体现在“察言观色”,观的是脸色。而关于脸色的颜色词表达多运用到夸张手法,脸部色调变化往往是细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颜色的差别清晰地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如“脸红”“面部紫胀”“脸色发青”“吓得脸都绿了”“脸色蜡黄”“面如死灰”等,表达的都是人物的内心起伏、情感波动。如《红楼梦》中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都将“脸都黄了”译为turn pale。注意这里的“脸都黄了”和“脸色蜡黄”是有区别的,同样都是脸部变黄,导致的原因却大为不同。脸色蜡黄多是因为长期或大量进食胡萝卜、橘子、橙子等黄色的食物,体内摄入大量的胡萝卜素,肝脏在短期内无法完全代谢而沉积,从而造成脸色蜡黄,或者是由熬夜所致,或是肝脏等疾病所致。汉语中,黄色可用来形容由于气愤或惊讶的面目表情变化,在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所以译为pale非常贴切。

社会属性方面,颜色词会被贴上宗教标签,如“黄道吉日”中的“黄道”则是道教上吉利的日子,适合远行和庆祝。《红楼梦》第64回,“这里贾琏等见诸事已妥,选择了初三黄道吉日,要二姐过门”,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都将“黄道吉日”译成了“auspicious day”,直接隐去了源语中有关颜色的字眼,未拘泥于形式,却精准地表达了原文有关颜色词的深层含义。再如《红楼梦》第58回,“我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纸钱”,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译的是whitepaper money,而霍克斯译的是spirit money。由于英语国家没有相应习俗,为了形象表达原文内涵,霍克斯将白纸钱的引申义译出,将“白纸钱”译为spirit money可谓绝妙。

2.3 英汉颜色词翻译方法

意译法中有以“虚”译实法,按中国古代历法家的迷信说法,“黄道”是“吉日”,“黑道”是“凶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为帝王之色,人们以黄色为尊,而传说中的阴曹地府暗无天日,所以黑色象征死亡、邪恶与不吉利,这与英语中黄黑两色所指意义相差颇大,不适合直接翻译出颜色词,而适宜虚译出其深层含义,将“黄道”译成lucky days,“黑道”译成unlucky days。虚译还体现在一些短语的翻译上,如in the red(亏损),white-headed boy(宠儿),红白喜事(weddings & funerals),红得发紫(enjoying great popularity),黄粱美梦(pipe dream)等等。

加注法是翻译时文化移植的有效补偿手段,《红楼梦》中讲到一块石头被弃于青埂峰下,“青埂”是“情根”的谐音,为贾宝玉这个专吃胭脂口红的情种的出现作了铺垫。译者在翻译时加了注释:青埂峰是“homophone for ‘roots of love’ ”, 以增进读者对原著深层含义的理解,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改译法的运用是由于同一种表达在英汉不同文化中的惯用颜色不同,比如汉语的“黄色电影”相当于英语的blue film,汉语的“红眼病”相当于英语的green with envy,中国人说“红茶”而英国人却说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在汉语里是“又青又紫”。

结束语:英汉颜色词的共性和个性不可分割,对英汉颜色词比较研究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颜色基本内涵的理解,再延伸到颜色词的内涵、引申义,结合英汉颜色词互译方法,采取多维度的视角,从不同领域和范畴对颜色词进行分类,也可以专门研究对颜色词运用颇有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的著作(如《红楼梦》),从更丰富的语料中不断拓宽、深入对英汉颜色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振华.英汉颜色词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7,10(3):27-31.

[2]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30-33.

[3]杨秀中.异化归化与英汉颜色词翻译——以《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5-19.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