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杨宗旭

单位: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关注个体心理的领域,研究热度长盛不衰。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和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的阐述,意在梳理积极心理学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大学生健康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就“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2]

1.2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

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和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积极向上,人性光明善良的一面,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治疗方案和手段达到治疗目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光明面 、人的优点与价值 ,关注人类的健康 、幸福与发展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 “逆境 ”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 ,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3]。这些对当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展--建构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展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并能建构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采取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包括了,卡特尔16人格因素量表(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测量可以了解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

于国勤(1996)等对北京理工大学的176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76名大学生中有110属于心理健康,有66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5]。东南大学高教所的陈华(2004)对527名南京市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6],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负性生活时间、消极应对方式、丧失因子、惩罚因子、对支持的利用度。李晶(2001)给不同年级的在校医科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比较了其影响因素[7],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二年级时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一年级的心理问题较少,三年级处于比较稳定期。陈世民等(2006)调查研究了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8]。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某些方面的研究更是在本世纪初才涉及到,如大学生心理状况[9]。调查结果表明了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障碍、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睡眠与饮食),强调有关教育部门应重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及时地教育疏导和心理干预。

从以上的学者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健康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其将来在工作岗位的表现。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刻不容缓。其次,现今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是选取了特殊、典型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研究的好处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但也应该关注一般群体、使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观

综合以上我们阐述的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关系,首先是积极心理学的健康观,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积极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10]。在过去的传统心理学模式下,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心理问题和发生心理问题之后对问题的解决上。然而在当今物质丰富的生活里人们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评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找不到生活和自身的价值意义。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着眼点在于“积极”二字,倡导用积极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第二,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人们用来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研究,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因而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1]

。第三,预防观。积极心理学既关注心理问题的积极层面,更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对个体的治疗,主张通过提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克服出现的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增强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来干预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积极心理学治疗致力于利用人们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自身的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其核心是让病人通过积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12]

4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10]。那么又该如何落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呢?

1.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一个实际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13]。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人类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的和谐统一。作为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更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正如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在这样一个要求幸福的时代,我们不需要消极的警示,人类需要的是用积极的力量来武装和强大自己的内心[12]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现在积极心理学通常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其中首先倡导的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14]。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其应对消极时间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因此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19]

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人格培养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6]。积极心理学强调必须以研究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因为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健全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良好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大学生在适应期社会角色的同时,更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努力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转变工作方式,扩大教育领域,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5总结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是当下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别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它避开传统心理学对于消极问题的研究,关注人们内心的积极力量,倡导人们积累自身正能量来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者和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能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倡导相结合势必会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作为心理学研究者中的一员,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怀有饱满的信心和热情,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Sheldon M .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 . AmericanPsy-chologist, 2001, 56( 3) : 216-2171

[2] 张倩, 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 心理学探新, 2003,( 3) 6- 10

[3] 石国兴,王紫薇.心理和谐概念辨析.心理科学.2013,36(1):234-238

[4] Medvedova L. Personality dimensions: ”Little Fiv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cence . Studia Psychologica , 1998, 40( 4) : 261-265

[5] 于国勤等. 176 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康复与疗养杂志,1996, 11( 1) : 9

[6] 陈华. 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4) : 371

[7] 李晶,李波等.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1( 2) : 32-33

[8] 陈世民, 韩凤娟, 李斌. 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 2006( 5) : 109-110

[9]  李兆良, 高燕等. 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6( 6) : 76-78

[10]  任俊, 叶浩生. 积极: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 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06-112.

[11]  张澜, 王洪飞. 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 J] . 理论观察, 2006( 4): 152-153.

[12]  任俊. 积极心理学[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3]  苗元江, 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 理念与行动[ J] . 南京师范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2) : 81-87.

[14]  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 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 J]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3) : 321-327.

[15]  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 J] .中国教育学刊,2006( 4) : 52-55.

[16]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