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郑春妍

晋江市陈埭镇仙石小学

摘要:作业是教师的好帮手和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是保障作业价值得到最大化开发的关键,也是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教学质量

作业具有后置性和反馈性的特点,通常安排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特点突出、知识点琐碎的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具有一定难度,要求教师深入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以灵活、多元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知识的海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法,并与学生家长展开必要的合作。

一、现阶段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

大部分小学语文作业内容以抄写、背诵为主,这样的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学生课后负担较重,长此以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这样单一的作业形式并不符合现阶段的教学需要,无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在课后只是机械地抄写相关内容,并没有进行自主思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后时间,而且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作业缺乏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过于简单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缺乏挑战;过于困难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因为学生认为相同的作业答案都是相同的,便不会主动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后作业缺乏层次性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未将作业按照难度划分等级,导致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无法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无法通过作业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难以实施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三)作业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语文课后作业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未能找到令其感兴趣的知识点,因此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卷面成绩,会布置不同的课外练习题,缺少对作业内容的设计,一味地增加课后作业习题量,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很少选择布置开放类型的作业,认为开放性的作业并没有准确答案,不利于后续教学管理,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常常忽略这一内容,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学生在课下利用不同的智能工具搜索答案,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实施针对性教学。作业缺乏趣味性是因为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未能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的多样性,同时缺乏对作业结构的设计与规划。

二、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语文作业的内容与形式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依赖于多种渠道为学生设计语文作业,拓展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将作业设计重点放在保证内容质量和减少作业内容方面。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线上作业拓展作业类型。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回到家中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的作业,还可以通过班级群聊和学生分享这部动画片的影视资源,达到丰富作业形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效果。其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作作业拓展作业类型。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与小组成员一起还原曹冲称象的故事”的作业,使学生可以在还原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曹冲的聪明才智,同时达到丰富作业形式和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效果。

(二)通过趣味性的改革优化作业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形式进行文化改革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自觉,将作业设计重点放在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方面。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趣味性。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以及成语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语接龙小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补全成语,从而完成语文作业。例如,表格中提示“一()一()”,同学们可以补全“一心一意”。在设计这一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将得到明显拓展,也能够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其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化情境补充作业的趣味性。

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陶罐、铁罐的神态,并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身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绘画类型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图片,猜想铁罐与陶罐的形象与表情,锻炼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表演类型的作业,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小组既可以选择某个片段进行表演,也可以表演整篇文章。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陶罐与铁罐的形象,充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在分析陶罐与铁罐的形象时,学生可以通过相关文字描述猜测其面部表情、语言神态等,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

(三)布置分层作业优化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展开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个性化能力的培育,将作业设计重点放在挖掘每一位学生不足和闪光点方面。首先,语文教师可以设置难度等级不同的语文作业。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文章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文中所学词语和句子造句及讲述自己读书的原因两个作业。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一个作业作为课后作业,并将第二个作业作为口语交际作业;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将两个作业均作为课后作业,并将第二个作业作为写作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其次,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设计语文作业。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的内容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为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布置“画一个身边人物的肖像”的作业,为口才较好的学生布置“介绍好朋友和父母的特点”的作业。将作业与学生特长融合之后,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将更加积极。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设计和布置语文作业,并提高作业的趣味化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和投入完成作业。小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类的活动穿插语文作业,在亲子活动中融合语文学科作业,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补充设置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串联,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婧.如何实现语文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J].天津教育,2023(25):63-64.

[2]黄绿云."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减"与"增"[J].新教师,2022(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