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3

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

刘水林

湖南省醴陵泰安医院  412200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0年02月-2023年11月为研究起止时间,纳入此时我院收治的脊椎感染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抽签分组法均匀分组,31例纳入对比组并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31例纳入观察组并应用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评析指标:二组的疼痛水平、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脊柱功能、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治疗前,二组的疼痛水平等统计结果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水平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的Cobb角矫正度、脊柱功能均高于对比组,且Cobb角丢失度较低(P<0.05);观察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对脊椎感染患者治疗时,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与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均可发挥治疗效果,但后者效果更理想,能够减轻疼痛水平,改善脊柱功能,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研究应用。

【关键词】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微创入路脊柱手术;脊椎感染;疼痛水平;脊柱功能;并发症发生率

脊椎感染是指椎体受到病原菌感染而引起椎体腐化的情况,可分为化脓性感染、特殊性感染两种类型[1]。该病病因包括营养不良、疾病状态、感染等,患者发病后常存在腰痛、高热等症状,如未积极治疗,病情持续加重,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2-3]。在临床上,轻症患者以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抗炎治疗为主,中重症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进而恢复椎体功能,减轻病痛折磨,但不同治疗术式可发挥不同的效果[4]。本文对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起止时间:2020.02-2023.11,选取此时段我院收治的脊椎感染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分组法均匀分组,组名即对比组、观察组,例数相等即31例。入选要求:符合脊椎感染相关诊断依据;知晓研究并自愿参加,签好有关协议;认知良好;资料详尽。筛选要求:不耐受手术治疗;血友病;精神障碍;无法沟通;研究期间退出;拒绝配合研究。

对比组中男女患者之比=18:13,年龄区间:32至62岁,均数(47.28±4.56)岁;体重区间:48至82kg,平均(65.34±5.19)kg;致病原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布鲁氏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11/10/5/5。观察组中男女患者之比=17:14,年龄区间:33至61岁,均数(46.85±5.13)岁;体重区间:49至81kg,平均(64.79±5.82)kg;致病原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布鲁氏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12/10/5/4。二组的临床基础信息经过对比后,差异无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比组31例: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检查并评估病情,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全麻处理,取侧卧位,经腋前线开始作切口直至骶棘肌外缘,逐层分离筋膜与组织;剥开预定切除的肋骨骨膜,剪下肋骨,切开肋骨床与壁层胸膜,扩大切口,牵拉肺组织,暴露伤椎位置;切开伤椎前方筋膜,结扎伤椎前横血管,钝性剥离前体筋膜,显示伤椎与相邻的椎体,之后切除伤椎,予以脊髓减压,放入髂骨块并进行钢板固定,无误后冲洗,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腰椎入路为后正中切口的后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组织,充分暴露棘突、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找到伤椎位置并切除,放入髂骨块并固定,无误后冲洗、放置引流管、缝合。

观察组31例:应用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相关操作与麻醉方式同前组一致;改为俯卧位体位,取三枚克氏针备用,定位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于棘突正中双侧2.5cm处作切口,逐层切开,暴露竖脊肌群,继续顺着棘突将能够触及的椎体横突和小关节进行切开,钝性分离肌层,予以电凝止血;手指定位伤椎,于人字嵴的顶点作小开口,置入克氏针深入探查,待针进入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连接杆等相关装置,在腰5骶1经椎板间入路,在腰4/5及其以上间隙采取椎间孔入路在椎间孔镜下清理炎性组织、坏死组织及死骨等,改善脊椎状态,术毕放置引流及冲洗管,一期关闭切口。病理组织常规病检及细菌培养、药敏。

1.3 观察指标

(1)评估疼痛水平:参考依据即VAS量表,分值0-10分,最终越低疼痛感受越轻,反之越重。

(2)测量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

(3)评估脊柱功能:参考依据即SFI量表,分值0-100分,最终越低脊柱功能越差,反之越好。

(4)记录临床指标:共涉及术中出血量、总引流液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四项指标。

(5)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共涉及感染、肠梗阻、运动障碍、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五种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肠梗阻(%)+运动障碍(%)+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二组数据的分析处理,对于疼痛水平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执行t检验;对于并发症发生率这一计数数据使用(n%)表示,执行X2检验。二组研究数据经过对比后,差异有意义(P<0.05)。

  1. 结果

2.1 对比二组的疼痛水平

治疗前,二组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水平低于对比组(P<0.05),如表1。

表1  二组疼痛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12h

治疗后24h

观察组

31

8.42±1.36

3.57±0.98

2.26±0.71

对比组

31

8.37±1.45

4.48±1.14

3.09±0.87

t值

-

0.1400

3.3702

4.1152

P值

-

0.8891

0.0013

0.0001

2.2 对比二组的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脊柱功能

治疗前,二组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矫正度、脊柱功能均高于对比组,且Cobb角丢失度较低(P<0.05),如表2。

表2  二组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脊柱功能对比(

组别

例数(n)

Cobb角矫正度(°)

Cobb角丢失度(°)

脊柱功能(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1

18.97±2.58

27.12±3.15

1.69±0.24

0.98±0.25

54.81±6.36

86.34±5.97

对比组

31

19.03±2.60

22.48±3.29

1.71±0.26

1.45±0.31

55.02±6.45

79.82±6.34

t值

-

0.0912

5.6718

0.3147

6.5709

0.1290

4.1685

P值

-

0.9276

0.0000

0.7541

0.0000

0.8977

0.0001

2.3 对比二组的临床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对比组(P<0.05),如表3。

表3  二组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n)

术中出血量(mL)

总引流液量(mL)

引流管留置时间(h)

术后卧床时间(d)

观察组

31

84.95±16.34

60.58±16.29

20.11±3.67

7.40±1.22

对比组

31

256.41±25.98

221.50±45.84

44.25±5.36

20.46±2.43

t值

-

31.1048

18.4171

20.6904

26.7426

P值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4 对比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如表4。

表4  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n)

感染(%)

肠梗阻(%)

运动障碍(%)

深静脉血栓(%)

坠积性肺炎(%)

发生率(%)

观察组

31

0(0.00)

1(3.23)

0(0.00)

1(3.23)

0(0.00)

2(6.46)

对比组

31

1(3.23)

4(12.90)

2(6.45)

2(6.45)

1(3.23)

10(32.26)

X2

-

-

-

-

-

-

6.6133

P值

-

-

-

-

-

-

0.0101

  1. 讨论

脊椎感染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典型症状有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寒战、活动受限、肌无力等,严重者进展为截瘫,降低患者生存质量[5-6]。对于该病患者而言,多采取手术治疗,以此减轻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是常用治疗术式,虽可起到治疗作用,恢复一定脊椎功能,但手术时间较长,各组织牵拉时间也较长,手术创伤性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恢复较慢且易产生并发症,安全性不佳[7-8]。另外,此法术后可能出现后遗症,长期预后效果不理想。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作小切口并在内窥镜背景下展开手术操作,以此达到治疗目的,彻底处理伤椎,恢复脊柱功能,减轻病症不适[9-10]。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的优势,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切口疼痛感轻,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多种并发症发生风险,预后恢复质量更佳[11]。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水平、Cobb角丢失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且Cobb角矫正度及脊柱功能均较高、临床指标较优(P<0.05)。由此可知,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是一种效果较确切的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脊柱功能、恢复Cobb角、提升预后效果有一定价值。

综上,为脊椎感染患者应用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好,能够缓解患者疼痛现象,恢复脊柱功能,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情况,建议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鹏鑫,李广州,王清等.针刺治疗导致化脓性脊柱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3,20(02):17-21+27.

[2]郭超峰,张广,胡小江等.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脊柱感染的诊断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7(07):865-871.

[3]杨新明,张瑛,石蔚等.老年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临床诊断体系的建立及疗效评价[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20,6(01):39-47.

[4]戴云飞,李双印,安如磐.腰椎经皮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20,40(07):27-28.

[5]赵经纬,何达,韦祎等.机器人辅助开放与微创入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对比观察[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20,5(04):202-207.

[6]李洪彬.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并发症预防[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6):71-73.

[7]费正奇,高应超,韩敬凛等.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布鲁氏杆菌脊柱炎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9,23(01):30-34.

[8]程学锋,张保权,王换新.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手术学指标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1):20-22.

[9]徐王兵,李勇,钟发明等.两种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老年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及对患者VAS及JOA评分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01):72-75.

[10]张凯祥,孟宪勇,杨新明等.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23):72-78.

[11]曾景平.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57-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