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

马敏

142703198403170984

摘要:在国家领导人的高等教育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深度融入价值观引导,即要求所有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步推进,以实现教育的全方位渗透。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重心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关键的是强化他们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专业思政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践行立德树人核心理念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思政

1专业思政建设举措

1.1立足立德树人定目标

在高等教育的综合育人策略中,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融路径,同时通过强化思政教育来提升专业素养,是推动我国教育全链条、全方位培养的关键举措。在构建人才培养蓝图时,务必强调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塑造那些理论根基深厚,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承载沂蒙精神特质并具备全球视野,能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以及与食品科学紧密相关的进出口管理、安全监管、检验检疫等岗位,或是科研机构中,从事技术革新、工程设计、运营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推广及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需适应食品科技的瞬息万变,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他们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俱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未来的领导者。因此,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与所需的人才素质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共同构筑了教育的基石。

1.2凝练思政元素建课程

在构建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框架时,我们致力于深入发掘并提炼出德育内涵,巧妙地将德育元素与常规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使得德育目标更加具体且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比如,在食品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以“食品生物化学”为例,通过讲述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将爱国情怀和求知探索精神自然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在“食品微生物学”中,食品安全的内容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鼓励他们为国家食品安全贡献力量,培养创新精神。“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则利用中国食品工业的历史变迁,强调古代对食品工业的贡献以及前辈们的坚韧创业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在“乳与乳制品”部分,我们会特别强调中国乳品行业的迅速崛起,以此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坚定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决心。在诸如“食品分析与检测”、“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中,我们选择的社会热点案例和民生议题,不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训练,还潜移默化地灌输工匠精神和食品安全意识。这些课程的德育渗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促进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坚定创新信念,并树立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总的来说,通过课程德育融合,我们致力于全方位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

1.3专业思政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操作的工程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全面理解食品化学的奥秘、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食品工程的核心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法规和各种食品加工策略。此外,他们还需精通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和生产流程,具备构建高效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及保障企业安全运营的专业素养。课程设计不仅要涵盖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课程实验、综合实战训练、行业见习和实习等,这为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实施上,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首先,我们要深化课程内容,提炼出思政教育的精华,创新教学设计,使其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其次,实训和实习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确保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特别地,我们将校内实验室的实操训练作为主体,辅以校外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对职业的深度理解。这样,我们旨在全方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食品行业领导者。

1.4专业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高要求,强调他们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深厚的思政教育内涵。作为教育者,他们需扮演多重角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导航者。该系现有一支规模为17名的专业教师团队,其构成呈现出年轻与经验的均衡:35岁以下教师占比47%,36至45岁的教师占35%,46岁以上的教师占18%。在学历层次上,硕士学历占据少数,博士比例高达94%,而在职称分布上,教授和副教授各占18%,讲师则占60%,展现出合理的职称结构和充沛的活力。在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上,我们创新性地融合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教师党支部的活动。

1.5专业思政育人环境建设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巧妙融合了“专业道德教育”与“课程德育”策略,以及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实现了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同步教师党支部的学习与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强化了“课程德育”的组织支撑,同时也使其成为提升党支部战斗力的新平台和创新路径,为教师党支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党支部活跃地运用诸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会等常规活动,进行深度的“课程德育”探讨与学习,借此机会,我们开始探索建立一种机制,使“课程德育”建设制度化。此外,我们提议学校举办专门针对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德育”建设的研讨会,邀请表现卓越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以分享经验或实时交流的方式,展示他们在引导“课程德育”方面的实践和策略,这将有助于激发各党支部在专业道德教育中的领导力。

2专业思政建设预期成效

首先,专业思政的规范化建设显著提升。我们确立了以"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理念,围绕"挖掘沂蒙精神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个关键点,以"全程、全员、全维度育人"为策略导向,构建起学院、系部、专业负责人及全体教师四层次的坚实支持网络。其次,教师的育人选才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教师们对于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的态度发生了积极转变,他们自觉提升"课程思政三要素"的实践能力,并对教育教学研究展现出更高的热情。

3结论

食品科学作为一门实用且关乎社会基础的学科,对学子的全方位素养,包括道德情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巧妙地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首先,我们应强化理论教学与德育的无缝对接,课堂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如同春雨般滋润心灵。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实践课程与德育内容的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万婕,罗舜菁.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17):315-318.

[2]崔艳艳,高超,陈雪,等.“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6):70-71+88.

[3]薛山,江文辉,李变花,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2):322-328.

[4]马云阔,袁野.课程思政融入食品专业课程的问题与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2):46-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