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式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1
/ 3

连续式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郑婕

(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235)

摘要:随着医药、化工、纳米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连续式反应器、微通道反应器得到广泛使用。本文介绍了连续式的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归纳了连续式反应器的优势以及在合成与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连续式生物反应器;微通道反应器。

概述

随着酶固定化、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利用酶作为催化剂的反应及以细胞作为底物的发酵过程有了新的反应形式。间歇式反应过程与固定化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连续式反应这一新类型,连续式生物反应器应运而生。与间歇式反应相比,连续式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有极大的优势,如装载量灵活、传热效率高、传质速率快、放大效应小、反应器材料多样。

连续式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存在多种形式,装填方法以及固定载体有所区别。固定化酶及固定化细胞也存在多种技术,不同的生物催化剂种类所适应的固定方法也有所不同。根据生物反应的不同性质来选择连续式反应的各项条件才能实现将反应效率最大化。

一、反应器结构

连续式生物反应器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类型,按照生物催化剂(酶和细胞)反应时的状态为固定态或是游离态可分为两类,见图1。

当生物催化剂被固定后装填于反应通道中时,两种底物通过泵以一定的速度被加入反应体系中。此步骤使用的泵可以是蠕动泵、活塞、注射器或者齿轮离心泵。经过螺旋式的反应通道引入螺旋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初步混合,再通入已经装载好生物催化剂的反应器中进行反应。混合反应器的作用是为了让两种底物进行匀质的混合。反应后获得的产物混合溶液需进行一系列的后续处理如检测产物质量,除去杂质,回收等操作,最终收获产品,反应过程中始终有压力检测控制系统保持体系压力。

当生物催化剂未被固定时,可将反应底物与反应催化剂分别经由注射泵加入反应体系中先进行初步的混合操作,再进入微流动反应器进行反应。反应过后获得的产物与催化剂混合溶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后续处理,检测反应液纯度,并回收生物催化剂,最终获得产品,反应过程中始终有压力控制系统保持系统压力。

图1  两类主要的连续式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酶和细胞均称为生物催化剂,在连续反应过程中,生物催化剂需要回收利用,因此将酶或细胞固定在载体上,装载于反应器中,生物催化剂常见的装载方式有如下几种,结构见图2。

(1)将生物催化剂固定在珠子上(材料可为树脂等),珠子允许装载量较大但是对于反应管道内液体的压力也较大。

(2)将生物催化剂固定在反应通道的内表面,覆盖着反应器管壁。

(3)在微反应通道中包含着固定化催化剂的完整单位,这个设计可以将上述设计的局限性最小化。

(4)利用互不相溶的两相,如催化剂溶于水相中,与有机相接触并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位于有机相中,水相中的生物催化剂可以不断地被循环利用。

此外还可以将生物催化剂固定在膜上进行催化反应,当前也有方法应用磁性纳米粒子与固定化技术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实例。

反应器细胞固定化操作举例

生物反应器中起到催化作用生物催化剂可以是细胞或者离体酶,在反应器设计中大多需通过固定化装填在反应器中。M.Serkan Yalcin等人研究利用固定化的Geoc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O-20进行废水处理。利用细胞吸附二价镍和二价钴的特性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检测前的样品的预浓缩。

其中涉及生物反应器中细胞固定化的部分如下:

(1)SO-20菌株是一种生物吸附剂,能吸附镍、钴离子。先将待测东、植物及土壤样本用HCl处理并稀释至一定浓度。

(2)将SO-20烘干研碎,干热条件下使细胞死亡并烘干。将烘干死亡的细胞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确认细胞不再生长。

(3)称取750mg 离子交换树脂XAD-4、200mg干燥的SO-20粉末混匀并加入7.5ml蒸馏水混合充分,进行装柱。

(4)将50ml含有钴、镍离子的样品通过蠕动泵加入柱中,加样后加入10ml蒸馏水。

(5)1.0mol/l的HCl用作洗脱液将镍、钴离子洗脱进行后续的检测。

、连续式反应器优势

Edward Jones等人研究了催化相同的异构反应时,间歇式反应器于连续式反应器催化效率的区别,结论显示两种类型的连续式反应器相比较于间歇式反应存在如下优势:

灵活的催化剂装载量:ACR反应器(Agitated cell reactor)能够处理的反应物体积为0.01-0.1L;ATR反应器(Agitated tube reactor)能够处理的反应物体积为0.25-10L。

传热效率高:外在的降温/升温夹套使换热面积最高达到1000㎡/m³。

混合效率高:辐射状的混合形式增加了混合效率,使得传质不仅依靠于反应物在反应器内的滞留时间。

平推流/塞流(plug flow):在管道内壁没有边界层,平推流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分布不等。(见图3)由于压降较低:流动通道较大导致压降较低。产物容易进行下一步操作:大量的流动通道使得产物混合均匀,两相或者三相混合物的后续处理比较容易进行。设备设计较为简单,简单的管式设备不需要转轴挡板等设计。因此可以选用的材料灵活:可选用不锈钢、合金、或者塑料等材料。

其中,ACR反应器(agitated cell reactor)小室之中装置了搅拌器,可以在反应时进行混合操作,搅拌器可以达到从温和到剧烈的不同程度的搅拌,过程可控。ACR反应器结构如图4所示。

ATR反应器(agitated tube reactor)被安置在一个震荡平台上,反应器中包含许多装填的反应管,震荡时搅拌单元能产生很强的混合效果。ATR反应器结构如图5所示。


图3  平推流/塞流示意图

图4  ACR生物反应器结构

图5  ATR生物反应器结构

、生物反应器应用举例

反应类别及名称

反应器特征和反应体积

反应特征

水解酶催化的反应

固定化酶反应器(immobilized enzyme reactor, IMER)将酶装载在固定床上,反应器反应体积为0.82mL。

产率比间歇式反应器高3100,空时收率比间歇式反应器高40。

固定化细胞反应器(immobilized whole cells reactor,IMCR),将细胞装载于固定床上,反应器体积为3.50mL。

增强了对映选择性,整体加速了反应,反应体系与产物回收操作相整合,将未反应的底物消旋化。

流动式酶反应器(flow enzyme reactor, FER),微流动环境于分离器相连接,反应体积为0.50mL。

产率较高,由有机相和水相组成的流动体系可以进行产物的提取和酶的回收操作。

图示, 示意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IMER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体积为0.52mL。

开链反应之后利用酶催化将其加聚成聚合物,连续反应与间歇式反应对比,产物合成速率更快。

转移酶催化的反应

IMER反应器,装置有为反应通道,固定化酶覆盖于反应通道的内表面进行催化,反应体积为24.5ul。

在产物效价约为200mM时的空时收率为500mmol/l/h。操作半衰期为10天。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IMCR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内联回收单元,反应体积为0.50mL。

反应发生在MTBE(甲基叔丁基醚)中,没有PLP(磷酸吡哆醛)从细胞中泄露。酶的稳定性较高,可达几天。

图片包含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FER反应器,采用微流动体系下T型连接反应器,体积为60μL。

反应体系内联过滤设备,能够实现完全转化,产率是分批投料的间歇式反应的8倍。

IMER反应器,固定化酶装填在固定床中,内联回收再生单元,反应体积为0.9mL。

滞留时间较短,转化率较高,反应过程内联产物回收步骤(采用了离子交换柱)。

IMER反应器,固定床式反应器,反应体积为13.5mL。

生物催化剂在经历了100个小时的连续使用后依然保持着100%的操作稳定性,在进料流速为5mL/min时科大发哦310g/h的产率。

裂解酶类催化的裂解反应

图片包含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IMER反应器,经过羧基化的单层碳纳米管作为反应器,反应体积为0.2mL。

在60℃反应72小时后没有失活现象,提高了总体的产率并加快了总反应速率。

氧化还原酶催化的反应

IMER反应器,微通道,固定化酶覆盖在通道内壁上进行催化。反应体积为13ul。

经过固定化的氧化酶操作半衰期为40小时。

IWCR反应器,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膜与空气-液体在间断式流动下发生反应。反应体积为0.31mL。

最大单位体积的产量为33.8g/l/day,反应操作时间为12小时。

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FER反应器,水和戊烷在分段流动情况下在毛细管中进行反应,每个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L。

水/有机溶剂分段流(segmented flow)能达到较高的传质效率,避免了酶的失活,获得较高收率。

利用连续式反应器进行的串联反应

连续的两个固定床反应器相串联,IMER反应器,反应用到0.52mL的磷酸酶,2.50mL的磷酸酶+醛缩酶。

两个连续的反应器相串联可以获得良好的热力学特性,可控制的动力学特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连续的两个固定床反应器相串联,IMER反应器,反应用到0.70mL的CalB,0.35mL的AtHNL。

与间歇式反应相比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连续式反应时间为40min,同样情况下的间歇式反应时长为345min。此外,处理HCN的过程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 Gasparini, G., et al. (2012). "Scaling Up Biocatalysis Reactions in Flow Reactors." 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16(5): 1013-1016.

[2] Guldhe, A., et al. (2015). "Advances in synthesis of biodiesel via enzyme catalysis: Novel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e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41: 1447-1464.

[3] Jones, E., et al. (2012). "Biocatalytic oxidase: Batch to continuous."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90(6): 726-731.

[4] Kundu, S., et al. (2011). "Continuous Flow Enzym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in a Microreact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3(15): 6006-6011.

[5] Kurniawan, T., et al. (2018). "Semi-Continuous Reverse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wo-Stag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Citrus Waste." Materials 11(8).

[6] Miložič, N., et al. (2017).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zyme kinetics in a microreactor system with surface-immobilized biocatalys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13: 374-381.

[7] Mohamad, N. R., et al. (2015). "An overview of technologies for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 and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immobilized enzymes." Biotechnology & Biotechnological Equipment 29(2): 205-220.

[8] Tamborini, L., et al. (2018). "Flow Bioreactors as Complementary Tools for Biocatalytic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36(1): 73-88.

[9] Velasco‐Lozano, S., et al. (2016). "Co‐immobilized Phosphorylated Cofactors and Enzymes as Self‐Sufficient Heterogeneous Biocatalysts for Chemical Process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6(3): 771-775.

[10] Volokitina, M. V., et al. (2017). "Immobilized enzyme reactors based on monoliths: Effect of pore size and enzyme loading on biocatalytic process." Electrophoresis 38(22-23): 2931-2939.

[11] Yalçın, M. S., et al. (2018). "Preconcentrations of Ni(II) and Co(II) by using immobilized thermophilic 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O-20 before ICP-OES determinations." Food Chemistry 266: 1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