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劳动品质的午餐值日生——基于中班幼儿午餐值日生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30
/ 1

追寻劳动品质的午餐值日生——基于中班幼儿午餐值日生的实践探索

池露菡

杭州市西湖区丽景路幼儿园   310024

学习缘起:“老师,我没毛巾(餐巾)!”午餐时间隔三岔五的总能听到孩子们说自己没分到餐巾、少勺子等。班级午餐管理中,明明就有专属值日生,值日生们也到餐桌旁分餐巾、勺子等,为什么还总有个别孩子分不到呢?

教师的思考: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尝试实践,再讨论调整,让班级的小主人——孩子们也来参与、优化班级管理的方式,提升服务他人的质量。

一探究竟——对话值日生

教师与幼儿围绕午餐值日话题展开讨论。老师询问:“有哪些小朋友自愿当过分餐巾的小值日?”超过大半的孩子举起手。“有多少小朋友遇到过午餐时间没有分到餐巾?” 老师又问。有半数小朋友举起手。

基于孩子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受,老师追问:“为什么我们有小值日为大家服务,但还是有小朋友没分到餐巾?”浩玮说:“因为位子上没人。”蜜蜜说:“有的小朋友还在洗手。” 涵涵说:“我不知道桌子这里有没有人坐。”

问题抛还——寻找解决的N种方法

教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每个人都有餐巾呢? ”

溜溜说:“值日生问这个组的小朋友,有哪些人来了。”

“没的话自己去拿。”子懿回答。

点点又说:“让他们动作快一点,把他们从厕所里都赶出来。”

小支说:“区域的时候数数来了几个人。”

小依依反驳道:“那么多人记不住的。换了座位都不知道谁坐在这一桌了。”

子懿又说:“可以先拿餐盘放桌上,再去厕所。”“还没洗手先拿餐盘卫生吗?”老师问。子懿摇头。“子懿,你为什么想先拿餐盘?”“这样值日生就知道这里有人。”“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代替放餐盘提醒值日生吗?”

“放个牌子,我们去外面吃饭妈妈会拿一个牌子。”于是,制作一个牌子来传递信息的方法也被大家采纳。

教师的思考:通过倾听幼儿的想法,老师发现不能精准分餐巾的主要原因是值日生对每一桌哪些位置有小朋友坐不清楚。由于餐前孩子们会进行盥洗,在这个过程中值日生分餐巾就不能根据座位上的幼儿来分。因此,既要有效利用时间避免消极等待,又要精准分餐巾、勺子等,做好餐前准备,主要突破点就是需要标记有人坐的位子。

实践操作——分组尝试N种方法

根据孩子们前期的讨论,分成了“清点人数组”、“加急催催组”、“询问交流组”、“放牌用餐组”进行尝试实践。各组幼儿有不同感悟,如“喊了不来”、“区域小朋友走来走去会数错”、“晚来的小朋友没数进”、“问了小朋友他也不知道(自己桌谁没来)”、“有人忘记放牌子了,牌子还会倒”等等。

教师的思考:在团讨中,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如数数人数再分,请同伴动作快一点等方法。在实践、相互沟通中发现方法的不足,如数清楚人数后并不能对应到每一桌有几位小朋友,又如催同伴洗手会影响同伴洗手,并且午餐值日服务效率也不高。孩子的想法被倾听、被了解,在一个个大胆地提议与质疑之中,认知不断冲突生长,也能迁移生活经验用于现在的幼儿园生活,不断收获和成长。

策略优化——翻牌签到,预约餐巾

经过前期幼儿的讨论、尝试实施,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了失败的经验基础,孩子们进行了分餐巾的方法优化。每位幼儿自制个人翻牌,一面是白色底纸张,代表幼儿在园,幼儿自己绘制自画像。翻牌的另一面是深蓝色底纸张,代表幼儿离园,幼儿自由表达离园内容。操作方法:个人翻牌放在透明桌垫和桌布之间,幼儿来园后即可到位置上亮出白色自画像面,离园放椅子时亮出深蓝色离园面。

多了一个小动作,增添了一份仪式感。

只是在来园与离园时多了一个给自己翻牌的小动作,增加孩子们来园后要到位置签到,离园要告别的仪式感。

操作简便,一目了然。

翻牌操作简便,但能传递更多的信息。多了一种点名方式,促进幼儿相互关注是否来园,教师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班级幼儿来园情况,节省了集体点名环节的时间,把原来集体做的事情转化为幼儿生活环节中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会非常关注同伴是否来园,或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来园,同组的孩子还会帮助忘记翻牌的孩子把签到翻牌翻好。楠楠说:“小依依来了,她忘记翻了,我帮她翻一下。”

翻牌信息午餐环节再利用,分餐巾也可以优雅从容。

午餐值日环节,不再有因为漏分餐巾而产生的此起彼伏的问题反馈声,值日生也变得从容,不需要在各个餐桌之间来回奔走,补漏分餐巾。优化中餐环节中值日生分餐巾的方法,提高了值日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值日生的成就感,分餐巾也可以优雅从容。

反思: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坚持、敢于思辨、不怕困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探究,运用翻牌进行一一对应、计数,发展数学能力。幼儿是班级的主人,参与班级管理实践中既是课程的生长,也是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