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 陈蕾 成都 610041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由团队领导者根据成员组成的规模、特性、辅导的主题等方面能动地进行干预,以改善成员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弹性等,促进成员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成员的幸福指数。本研究旨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提高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丰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的目的,为学生的“心理能量”赋能。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课;积极心理品质;心理能量

课堂是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渠道。团体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学生,系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对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功能。在团辅课上,我们可充分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坚持心理课程的活动体验性,注重在活动体验中引发学生的自我对话、同伴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学生在体验和对话中不断反思,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活情绪,唤醒自我

当我们回想自己的生活时,最先映入脑海的往往是那些带有情绪感受的场景。[ 1`]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因为某些事被父母痛打、被同学冤枉、第一次受了很重的伤等等,虽然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是却能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心情。在心理上,我们称为情绪记忆。每一个情绪结点与引起此情绪体验事件的命题表征相联系,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团体辅导课中,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和悦纳自我,激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非常重要。在团辅课课程设计上,可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内容与讨论问题,保证课程既有趣又有效。例如在教学《勇敢破圈 快乐启航》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小调查:“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吗?”根据这个问题,我分别在课前和课后进行了两次评分。第一次评分班级中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很勇敢的人,评分集中在1—3分之间。第二次评分,多数学生评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分均集中在4—5分。这两次的对比,激活了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和进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心理投射,突破阻力

心理投射指个体有把自己的态度、情绪、人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外在相关事物上地心理倾向。而这项技术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倾向,间接评定受试者心理状态。表面上要求完成测试,而真实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测验折射出真实的心理状态。在团辅课中,为了突破学生的阻抗,我们可以借用绘画、沙盘、情景游戏、识别图形等心理投射技术,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真实的表达。

在教学《我和父母那点事》一课中,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OH卡牌,引导他们通过识别卡片内容进行内心探索,完成自我对话,破除内心的阻抗。我将学生分成八人小组,每组有一套8张内容不同的卡片,小组成员随机抽取,然后结合自己的卡牌内容独立思考:“我看到了什么?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在全班分享时,有两个抽到同样卡牌的学生分别写到:“我写了很久的作业,刚想休息就被妈妈看见了,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我;”“我想到的事情是妈妈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觉得我什么都不好,我非常难过。”在OH牌抽取环节中,学生内心无意识的投射被唤醒,哪怕是看到相同卡牌,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讲出的故事大不相同。OH牌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学生的心理阻碍,排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了亲子沟通和交流。

三、行动助力,心理赋能

应对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生命教育课题的重要内容。当一个人处于挫折环境中,虽然我们都知道需要积极面对,但是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勇气。当我们的内心力量匮乏时,认知、情感、意志都会处于低估,就好像没有油的汽车一样,会耗尽心力,消极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我们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心理赋能呢?

(一)感知无助,给自己足够的宽容

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随时“打满鸡血”。面对困境和失败,我们要感知自己的“能量”,所有消耗的能量都在告诉你曾经是多么的努力。但如果出现疲惫感、无力感,则说明你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力量,需要觉察和原谅自己的“无助”,不去悔恨,也不自责,接受自己的懈怠和不完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列出对自己来讲比较有效的增强心理能量的方法。比如在难过甚至愤怒时,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听音乐、写日记、锻炼身体、外出游玩等方式,都可以给自己补充“能量”。

(二)暂停消耗,给自己足够的空间

积极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说,是基础、关键,也是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才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2]当一个人心理能量不足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糟糕,我们会强行让自己坚持下去。但是坚持的结果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心情低落、脾气暴躁、焦虑不安,会让人痛苦不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坚持,不是带着挫折感去解决问题,而是先对自己喊一声:“暂停”。停下来思考: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在积攒了足够能量,理清自己的方向后,再去行动。

(三)游戏助力,给自己足够的勇气

心理能量理论认为,所有压制性的想法、情绪、行为,都可能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在缺乏能量的时候,如何更有效地让自己“满血复活”呢?在团辅课上,游戏是一个很好的赋能途径。在教学《勇敢破圈 快乐启航》一课中,我借用了“密室逃脱”游戏贯穿整节课,在魔幻的配乐声中,各位学生玩家很快地进入了游戏的情景中。每一个关卡设立了一把开启勇敢大门的钥匙。学生通过分享、猜测、讨论,很快就获得了一把勇敢钥匙。游戏获得的成就感很快就感染了所有的学生。在第三关时,我设计了“猜测盲盒”的游戏,并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要将手伸进不同的盲盒中去摸里面的神秘物品。他们既紧张又兴奋,充分展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就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克服心里的恐惧,开始尝试。游戏结束了,所有学生还沉浸其中,还想再玩一次。

四、唤起共情,积极重设

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能极大提升其社交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喜爱。心理团辅课上如果缺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情,则无法为学生营造安全的班级氛围。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为心理老师,我们都不能急于评判,而是在言语上采取“先处理学生的情绪,再处理问题”的原则。在充分给予学生肯定的基础上,解读学生答案背后的情绪。在教学《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最近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吗?”他说:“我曾经捡到了100元,心里很开心?”我问:“你怎么处理这个钱呢?”他说:“我把他吃了。”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讲,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对于捡到钱并且花掉它,本身会是让人很愉悦的事情。如果,直接否定了他的做法,并且指责他这样做是不对的,那就达不到共情的目的了。于是,我告诉他,他做了让自己内心最快乐的事情。在充分肯定了他的情绪后,我将话题抛给了全班:“大家还有没有会让你感到更快乐的办法呢?”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更好的快乐方法,获得了双倍的快乐。

共情不仅仅要体现在语言上,还要体现在非语言共情上。比如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句赞美、一个拥抱,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唤起他们内心的幸福感。我们要善于充分利用非语言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强的心理能量。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情绪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2】陶新华.教育中的积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