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1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周崇飞

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241

摘要: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86例外伤性骨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采用快速康复手术概念的组为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的组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住院时间、下床时间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理念,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逐渐成为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的关键方向。这一理念旨在通过优化手术流程、术后管理以及康复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患者对于手术的期望不仅仅是治疗创伤,更包括了迅速、安全、舒适的康复经验。本文将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手术效果、患者体验以及医疗资源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术前进行手术指导,术后加强对患肢的护理,注意保护手术切口,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正确进行体位摆放,通过药物镇痛、肢体按摩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访视:加强术前访视,了解患者伤情,进行疼痛症状评估。进行术前咨询和宣教工作,结合患者伤情,介绍手术治疗方法,说明手术治疗预期效果,并告知术中、术后存在的风险因素。增进护患沟通,询问患者实际感受,了解其实际需求。制定手术方案时,考虑患者意见,采取预防性镇痛方法。

(2)术中监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状态,加强对麻醉、体温控制、体液控制以及引流等环节的管理。针对骨科手术中的风险事件,准备好应急处理预案。

(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术后加强护理干预,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持续吸氧,实施护理交接工作。针对麻醉者加强体位护理,协助完成活动,防止并发症发生。监测术后伤口情况,及时换药。对术后疼痛者进行科学评估及疼痛知识教育,采取疼痛护理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控镇痛,掌握自我放松方法。加强营养补给,提供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至优质蛋白、钙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制定合理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锻炼。这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综合了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管理,注重患者个体化需求和疼痛管理,以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显著推动了整个医疗体系朝着更加智能、个性化、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手术流程的精心规划和术后康复计划的科学设计,医疗团队实现了患者康复的快速启动和全程关怀。这一理念的实施不仅在术后效果上取得显著成就,更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疗负担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手术效果方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经验。通过规范化术前评估、精准的手术技术和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医疗团队更好地满足了患者对于高质量手术的期望。

在患者体验方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注重全程关怀,通过疼痛管理、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减轻了患者的术后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更早地实现独立活动,积极参与康复,使得整个治疗过程更符合患者的个性需求。

从医疗资源的角度看,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释放了医疗资源,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医疗服务。这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合而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为改善手术效果、提升患者体验和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深化对该理念的理解,推动其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更广泛应用,以不断提高骨科手术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侯彩云,韩继明,贺清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5):96-98.

[2]王淑平.快速康复外科在骨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与护理展望[J].天津护理,2015,23(06):557-559.

[3]刘芸.快速康复外科在骨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与护理展望[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8):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