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历史家国情怀生成的实践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0
/ 3

统编教材背景下历史家国情怀生成的实践路径

王强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311100

摘要:“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要在认识上完整理解其内涵,在实践中要有可操作性。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创设情景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活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通过感悟名人事迹,涵养家国情怀、用教材目录,提炼家国情怀、与时事结合,浸润家国情怀。

关键词:统编教材   家国情怀   教学实践

一、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然而,对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存在认识的浅薄性,实践操作的模糊性。因此,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结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期对历史家国情怀的生成落实作些有益探索。

二、概念定义

《课程标准》中,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除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还能够 “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水平划分

水平

家国情怀

水平1

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2

水平3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水平4

——摘自《课程标准》第71-72页

三、实践路径

(一)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中历史课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3]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设置教学问题的设计,创设合理的情景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激活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

  1. 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首先要有一个能够统摄全局,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立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以《人民解放战争》为例,“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两个核心内容,笔者以为,这两个原因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关键。因此,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此教学立意下,可以将本课设计为四个子目:

课题: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立意

子目设计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第一目:人民的心愿——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

第二目:人民的选择——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第三目:人民的战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四目:人民的胜利——这是人民的胜利

以第三目为例,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问题:

(1)人民解放战争由防御转为反攻的事件是什么。

(2)从国共双方的兵力看,当时的人民解放军在兵力上仍处于弱势,刘邓大军为何能敢于千里跃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和探究,使学生逐步认识:国民党虽然有着兵力的优势,但没有人民的支持,仅仅依靠军队难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看,真正强大的力量存在于人民手中,民心向背者才是取胜的关键。

2.情景教学

新教材倡导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进行最大程度还原和再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去理解当时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心境和直观感受,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人物的爱国情感。并且运用学生身上的共感性,加强对祖国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优秀品质带入到自身的言行之中,并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目时,教材对于新文化运动背景的表述是: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4]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选取了三幅插图(“中日民四条约”、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形势图、袁世凯在天台祭天),并出示了教材中的一段材料。

教材P125 【史料阅读】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结合上述上述图片史料和文字材料,描述图片史料反映的信息,想像和感受当时中国的状况,试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认知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的中国。通过情境感受和领悟,逐渐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中国所陷入的政治动荡局势,政治制度的改革并不能挽救中国,而应该启发民众进行一场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人的独立人格,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的改革运动,从而彻底荡涤封建礼教的旧文化毒害。

通过情境的设计,选择合理的史料,让情知相促,从而推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现价值观。

)随风入夜,润物细无声

家国情怀与历史基础知识相比,比较抽象。它要求教师长期坚持,主动发现并选择契机,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浸润学生的心灵与情感,厘清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责任与担当的价值追求。

1.感悟名人事迹,涵养家国情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谱写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家国情怀。因此,在统编教材中解析真实历史人物出发,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因素,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史料阅读”部分呈现了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以此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感知革命党人“为天下”、不怕牺牲的精神,借以渗透家国情怀。

在学生阅读了《与妻书》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说明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 它展示了革命党人怎样的革命情怀?

(3)请从林觉民的“亦以天下人为念”为视角,分析中国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的历史进步意义。

以上3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有:其一, 为辛亥革命史的教学营造有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刻感知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其二,引导 学生深刻认识“三民主义”提出的必要性和其历史进步性;其三,《与妻书》折射了以林觉民为代 表的革命党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同时,教材右侧还呈现了革命党人秋瑾的照片。教师在教学时,也补充展示了秋瑾女士的一些诗文,让学生阅读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感人肺腑的诗句,走进秋瑾的精神世界,去感知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这种冲击力引发学生深思,更加珍惜现如今来自不易的和平生活,感谢国家给予普通民众深深的安全感,不忘国耻,奋勇向前行。

2.利用教材目录,提炼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和历史图册等,其中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5]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这不仅体现在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也体现在学习专题或学习单元的导语,也体现在教材的目录中。以《中外史纲要(上)》为例,在学习完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史的四个单元的目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从中提炼主题。

在对中国古代史目录的整体感知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题,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在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从而形成和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另外,通过对教材目录的整体感知和整理,在培养学生架构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升优良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的学科认识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利用时事,浸润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事件,但历史课堂不应该局限在过去,而应立足于当下,紧密联系时事热点。让学生感受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的可喜的成就,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强的民族自信感和自豪感。有了今天国家的强大,才有了今天每个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每个中学生身上都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即使我们没有走上社会,课堂就是我们施展抱负的平台,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 国事家事天下事”,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为国家的进一步强大而努力。

中外史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中,本课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 年,2021年恰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网上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的新闻报道,为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锤炼出的政治品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然后,教师再将教学回归现实,聚焦于学生自身,鼓励学生延续红色血脉,向伟大的先辈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鼓励学生坚持真理,担当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这样结合实际时政热点来教学,可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体而言,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平台,让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落到实处。

【注释】

[1][2][3][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7、51、63页。

[4]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