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0
/ 3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

李飞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辽宁大连116011)

摘要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辽宁现有的产业链条中占据显著地位,辽宁目前通过全面培育以及创新发展当地的新兴战略产业,能够促使形成具有发展潜能优势的全新产业体系。在当前时期的新兴产业优化发展与转型的总体趋势下,辽宁对于培育壮大各个行业的新兴产业应当采取宏观的产业政策引导扶持方法,切实保证为新兴产业提供赖以实现长期稳定转型的实践资源。本文探讨了辽宁在当前阶段发展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现有优势因素,合理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保障机制。

关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优化策略

近些年以来,辽宁正在着眼于战略性产业的长期培育发展,目前当地已经建立并形成了战略性产业的集群发展保障机制。辽宁通过加大发展新兴产业与战略性产业的政策保障力度,客观上将会明显有助于新兴产业获得更加稳步的健康发展,充分显示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中的区位资源、技术研发能力与政策支持优势。因此能够判断得出,加大发展辽宁现阶段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进而决定了辽宁省亟待完善并且健全针对各类新兴产业的转型扶持政策,强化企业技术研发的保障力度。

一、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条件

(一)地理区位优势

辽宁省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理区位条件,省内沿海区域的空间面积较大,总体上属于温带海洋的季风性气候。当地由于具备沿海地区特有的区位自然气候与自然资源优势,进而决定了当地比较适宜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很长时期以来,辽宁主要依靠于特色化的海洋产业来促使经济产值的稳步持续增长,集中体现在特色化的海洋产品加工与制造产业、规模化的生物制药产业等[1]。由此可见,区位地理条件的重要优势因素对于辽宁当前发展新兴的战略性与支柱性产业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实践影响,显示了地理区位条件作为当地产业发展保障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政策支持优势

现阶段的辽宁当地政府产业部门正在积极采取优惠性的企业减免税收政策、提供科技研发物质资源的政策、鼓励生态保护与技术创新突破的各项扶持政策,旨在带动当地基础产业领域的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增强,培育形成特色化与优势性的地域新兴战略产业。例如在去年二月份,当地正式颁行了“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在2023年至2025年的重要时间段持续落实振兴当地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决策[2]。上述扶持性与带动性的产业创新举措将会有益于壮大辽宁新兴产业,充分展现了政策扶持作用在培植当地新兴产业全过程中的实践保障作用。从总体角度加以判断分析,可见发展新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目前主要具备产业政策层面的支持保证因素。

(三)科研能力优势

科研能力因素构成了长期约束当地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辽宁现有的企业科研能力经过长期的培养提升,已经达到了日益完善的总体水平。具体在十三五的产业转型重要阶段中,当地很多的新兴战略行业企业着眼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激光电子与海水淡化处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整体上实现更高水平层次的技术研发核心能力。从辽宁现有的重点科研成果角度加以分析,当地新兴技术产业在去年的时间里累计实现了超出900亿元的技术性质合同交易总金额,并且实现了超出27%的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幅度[3]。因此能够显示出,辽宁发展新兴产业与区域战略性产业的企业科研实力已经呈现出稳步的提高。

二、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存在的发展难题

首先是新兴产业的保障机制有待获得必要的完善。辽宁新兴产业如果要培育成为当地的战略性产业,则最为关键的产业转型前提要素就是完善扶持性的新兴产业政策。在目前的产业发展总体现状下,辽宁当地的产业管理部门已经着眼于强化产业创新层面的引导扶持力度,并且也在客观上带动新兴产业实现平稳的转型优化发展[4]。然而不应当忽视,发展辽宁的当地战略产业仍然有待强化当前时期的保障政策推行落实力度,集中表现在辽宁现有的产业结构有待获得更大力度的优化,切实加强对新兴领域产业的政策影响作用、支撑作用与牵动作用。

其次是新兴战略性的产业技术人才比较紧缺。近些年以来,辽宁战略性的产业发展实践技术人才普遍表现为相对紧缺的状况。辽宁产业结构的快速持续转型不仅需要建立在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的保障支撑前提下,同时还必须更加关注高端行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培育。但是辽宁现阶段的高端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仍然是需要得到健全的,产学研的合作协同力度仍然是相对较低的。在此种情况下,忽视进行高端的新兴产业实践技术人才培育,将会明显不利于辽宁地区现有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获得长期的快速稳定发展。

最后是企业自主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的总体实力较为薄弱。对于高端产业技术进行自主研发的实践能力,应当被视为辽宁产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内在保障要素。然而目前从总体上加以判断,能够确定当地企业受制于多个层面的技术研发阻碍影响,因此在整体上形成较为薄弱的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辽宁省具有较为复杂的遗留历史问题,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财政开销支出占比相对较高,那么将会比较容易造成高端科研领域的短板与差距很难在较短时间里获得快速的弥补。很多高新技术的企业由于考虑到较为高昂的研发新兴技术投资成本,进而导致新兴技术企业不愿投入过多的物质资源用于实现技术研发工作,企业总体上存在抵触新兴技术研发的倾向。

三、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战略性的辽宁地区新兴产业目前应当被视为提升当地经济产值的关键保障支撑,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新兴产业必须保持正确的转型发展方向。现阶段的辽宁产业发展总体格局已经实现更加明显的调整优化,客观上体现健全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必要性。具体针对优化发展战略性的当地新兴产业而言,辽宁省有必要侧重采取如下的推进保障策略:

(一)健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扶持机制

健全针对辽宁省现有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机制,有益于当地的战略性产业获得更加长期的物质资源支持,同时也有效确保了支柱性的新兴产业实现更大幅度的总体产值增长。在此前提下,辽宁当地的政府产业部门有必要全面关注于新兴产业的物质资源保障、基础设施供给、财税政策的优惠保障工作,确保提供给新兴产业范围内的中小微企业更多的宏观政策扶持。辽宁对于总体性的产业发展格局应当进行合理完善的改进,还需要采用专业性的监测与统计技术手段来判断当地现有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如果要拓展新兴产业的现有发展领域那么基本思路就是要提供新兴产业范围内的企业物质基础,巩固新兴行业企业的现有物质保障条件。

政府部门应当侧重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小微企业财税优惠,建立海洋战略产业的示范园区,来鼓励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技术研发。健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顶层制度规范,改进针对上述产业的扶持保障从而明晰海洋战略产业的宏观发展布局。应当致力于建立形成更加立体化与多元化的产业扶持体系,运用宏观产业政策的保障工作措施来激发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活力,避免企业由于缺失物质资源而陷入技术研发的困境[5]

(二)加强培育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保障力度

培育辽宁新兴产业转型中的核心技术人才,目前必须建立在产学研的创新发展平台基础上[6]。紧密融合产学研各项基本要素的技术研发工作开展实施过程,非常有助于新兴产业人才获得更加良好的技术研发激励。具体在涉及创新培养技术研发领域的产业实践人才过程中,辽宁当地的有关部门就是要构建院校学生的企业实训基地,鼓励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前往高新技术企业来发挥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对于高新科技的企业发展实力应当予以持续地夯实,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技术实验室研发保障力度,重点采用省部共建的创新技术研发模式。辽宁当地的产业管理部门在当前阶段的发展环境下应当运用宏观把控的实践思路,来制定并施行产业发展的推动战略方案。应当通过设计与完善专项性的新兴产业扶持发展举措,实现在源头上带动新兴产业实现稳步转型的效果。辽宁需要重点针对当地战略性的海洋能源利用产业给予推动发展,并且还需针对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更大力度的产业发展保证。

(三)提升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研发能力

新兴产业实践领域的企业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得到根本上的巩固强化,才能有益于当地现阶段的新兴战略产业获得更加平稳的深入发展。因此,辽宁省目前针对新兴产业应当提供更加优惠的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切实做到鼓励企业采取更大程度上的重点技术研发保障举措。针对小微企业在初步进入到技术研发的创新实践领域过程中,主要应当侧重于提供行政收费的优惠减免、企业开办的各项经费减免等政策鼓励措施[7]。应当鼓励小微企业积极采用技术研发中的风险预警信息化平台,有效避免小微企业遭受程度明显的研发经济效益损失。

当地政府部门对于协同创新性质的技术研发项目应当给予更大力度的企业税收优惠扶持,进而引导新兴技术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到产业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辽宁省的很多沿海城正在致力于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充分依托沿海区域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地理区位条件来拓展海洋产业的整体规模。辽宁当地在培育形成战略性以及主导性的当地新兴产业过程中,现有的产业转型促进路径应当集中于高新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落实,并且运用新兴产业技术来提供海洋战略性当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保障。辽宁如果要转变与发展当地的传统产业,那么主要应当建立在培植新兴战略性与主导性产业的保障前提下。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如果要促进达到战略性的产业转型则不能忽视健全核心产业技术的协同研发与运行保障体系。辽宁当地的产业管理机构需要全面建立形成创新科技研发的企业战略联盟,促进建成一体化的产学研运行保障。

结束语:

经过分析可见,战略性的辽宁地区新兴产业不仅可以带来比较突出的产业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促进达到辽宁现有产业的全面转型与创新发展目标。在目前的状况下,当地产业管理的政府主导部门正在侧重扶持新兴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培育新兴产业领域优秀技术人才的各项保障力度。具体在涉及战略性的辽宁新兴产业实现全过程创新与转型的目前实践中,现阶段关键的保障工作举措应当集中于培育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确保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新兴产业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继民,张婉玉,殷于博.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科技政策 [J].辽宁经济,2023(06):12-15.

[2]马永军,芮强.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测算与评价——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20,34(05):56-63.

[3]韩轶. 关于重点培育沈阳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J].沈阳干部学刊,2020,22(02):60-61.

[4]卢晶.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33-34.

[5]于涛. 创新驱动辽宁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理与对策——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 [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2):89-92.

[6]马鹤丹,李慧. 大连市金普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J].全国流通经济,2020(30):70-71.

[7]张雪,姚娜. 辽宁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J].辽宁经济,2019(08):28-29.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课题项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李飞(1973-),男,辽宁辽阳人,硕士,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