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发生低体温该怎么办?

/ 1

术中发生低体温该怎么办?

余婵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430

   低体温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期间患者处于麻醉状态,身体温度调节能力受到抑制,容易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导致恢复时间延长,并发症风险升高。因此,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今天就一起来了解术中低体温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应对。

一:低体温的基本概念你需要了解

低体温是指核心温度低于36℃。核心温度是指人体的肺动脉、食管、鼓膜、鼻咽部、直肠以及膀胱等部位的温度。

患者在术中出现低体温容易被忽略。实践表明,50%左右的患者术中核心温度低于36℃,33.3%左右的患者核心温度低于35℃。通常情况下,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出现低体温的风险更高。

二:术中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第一:自身原因。年龄因素: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差,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整,因此容易出现低体温;体质因素:一般来说,患者术前需禁食12小时左右,若自身体质差,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强,机体抵抗力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可导致体温下降;心态因素:部分患者情绪波动大,血液重新分配,导致回心血量、微循环受到影响而引起低体温;另外,危重症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患者也容易发生低体温。

   第二:环境原因。手术室温度通常控制在21-25℃,低于人体体温,层流手术室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增加了机体散热,容易导致体温下降。

   第三:机体散热原因。①皮肤消毒,消毒液的温度低,消毒待干后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消毒液挥发带走大量热量,降低了体温。②大量冲洗,术中使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冲洗,机体热量散失引起体温下降。

   第四:麻醉原因。药物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全身麻醉时,麻醉药通常直接扩张血管,肌松药可抑制寒颤反应。区域阻滞麻醉时,外周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断,导致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

   第五:输液输血原因。手术过程中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库存血或者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可能产生“冷稀释”作用,导致低体温。

三:如何预防术中低体温

   体温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项生命体征,保持体温对维持身体机能有重要意义。因此,为防止术中出现低体温,需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控制室温。术前20分钟,应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术中采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体温变化,术中间隔20分钟测量1次体温。在监测体温的同时,注意监控室温,进入手术室前30分钟调节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4℃,减少机体辐射散热。

   第二:加强心理疏导。手术前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加强心理干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稳定其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或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耐受阈值下降。

   第三:做好个人保暖。可选择电热毯、加热袋、加压气体以及加温盖被等对手术床、推床进行加温处理,为患者盖上被子,穿上脚套,保证患者手术期间温暖舒适。

  第四:液体加温处理。术中输入预热(37~38℃)的液体,预防体温降低,防止热量丢失。输血温度需严格控制,不可超过37℃,避免破坏血液成分而导致溶血反应,库存血尽量在室温条件下放置30分钟后再输入,或者采取水疗法升高温度后再输注。术中冲洗体腔时,用温箱将冲洗液加热到37℃,避免机体大量热量流失,可预防术中出现低体温。

  第五:合理摆放体位,缩短肢体暴露时间。制定标准化体位摆放流程,减少体位变化暴露时间。根据手术要求摆放体位,一般骨科患者选择俯卧位,胸科选择侧卧位,泌尿科选择侧卧位,截石位→俯卧位适合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手术期间,四肢、躯干用棉被遮盖,必要时使用暖风机加温。

四:术中低体温的处理流程

   第一步:发现术中低体温事件。手术室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事件。当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范围时,一般指36℃以下,立即向主刀医生报告,并告知相关医护人员。

   第二步:病情评估和影响分析。主刀医生和护士立即评估患者的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体温和脉搏等,判断低体温对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比如代谢率降低、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免疫系统受抑制等。

   第三步:迅速采取处理措施。①立即调节室内环境,或者将患者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②给患者穿上保暖衣物,配合使用加热电毯或者热水袋等方式,加快体温恢复;③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和体温等,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输液、输血或者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