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

陈明霞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小学2131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对一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储备,还要在有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更应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抓住一切机会使小学生在语文课上提高各项能力,促进其全面成长。本文还将从小学语文的实践型作业入手,分析如何布置一些高效的实践型作业,以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

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它包括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语言建构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文章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在以核心素养为视角的小学语文实践作业创新中,会出现作业形式的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影响小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语言学习的空间。小学生的感情相对简单,他们没有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将娱乐与知识相结合,将机械知识的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有效提升小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实践活动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和校园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也可以在社会中进行。这样,还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快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将实践活动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加精彩,从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到享受语文知识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搭建通往社会和未来的阶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是一种以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活动,它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有效途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策略

(一)创新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

对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优化,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引导学生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作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业体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获得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需求,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作业中,以更新颖、更多样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的体验。其中,作业内容的优化需要加深语文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求对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确保作业内容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作业形式的优化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各种形式,包括注音、组词、造句、阅读、作文、背诵、演讲等,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作业体验。

(二)择取资料,给予学生动手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相应的作业。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能否快速找到相关资料,筛选出需要的信息,成为社会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将社会需求与课后实践作业设计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以《望庐山瀑布》这一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诗人的个人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诗词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个人生平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也会降低。教师还可以立足于文本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资料的拓展搜索,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之后,能够收集诗人的相关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教材当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更为牢固。

(三)注重情感熏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布置实践作业,加强情感熏陶,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设计情感体验式作业,让学生体验真实生活,即参与现实活动,与语言内容产生情感联系。

例如,针对部编版教材中《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教师设计的实践类作业可以以情感熏陶为主线,旨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家庭情感日记,让他们回顾自己在家乡时与父母的温馨时光,并对父母所做的令自己特别感动的一件事进行详细描写,从而与《父爱之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和父爱的伟大,从而增强对课文中父亲深情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和家人一起观看《哪吒》的动画短片,感受哪吒父母为救哪吒所做出的努力。并让同学之间互相分享对父亲爱的感悟和体会。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父亲写一封感恩信,让他们以书面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和爱。学生可以在信中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对父亲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这样的作业可以促使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从微小的细节处发现父爱,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珍贵。而通过以上实践类作业的设计,上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父爱之舟》中父爱的深情和伟大,并且他们将自己的家庭故事、情感体验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进行自由写作,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四)完善作业系统,帮助学生聚焦主题

教师完善实践作业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选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以下实践型作业:第一,花生形态观察实践:安排学生到田间观察花生植株的形态,让他们观察花生植株的根、茎、叶和花序等形态特征,并记录下观察结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结构,加深对课文中描述的认识;第二,人生哲理感悟实践: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父亲”的人生哲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写下自己的感悟和领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体会,启发他们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父亲”的话中的深刻含义,增强对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制作花生食品实践:让学生参与制作花生食品,如花生糖、花生酱等,这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材料用量,运用科学知识理解制作过程,运用语文知识写出制作步骤。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

(五)重视口语交际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本的内容来设计相关的书面作业,而忽略了口头交流练习作业。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为学生布置口语交际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口语交际:演讲》这节课的内容后,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演讲场景,与同学或家长进行对话交流。他们也可以以此作为家庭作业的主题,布置其他的作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演讲和表达能力,新颖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口头交流的实际作业,从长远来看,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准确地使用语言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也可以写有合理证据的作文。学生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给学生写作和阅读提供很好的帮助。同时,他们也能感觉到学习语文并没有很多枯燥,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实用作业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学生的紧密联系,拉近语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在布置与《北京的春节》相关的实践型作业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春节期间有哪些风俗习惯和进行哪些相关活动,将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文化与本篇课文联系起来。再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副春联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一说他们小时候的春节和现在春节的变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作业的实际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书面作业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自己思考的元素,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对春节的认识和关于春节的各种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各种技能和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当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内容来解决问题,实现当前小学语文实用作业核心素养的设计,鼓励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打破传统作业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各种丰富的作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使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语文作业,学习语文学科知识。

(七)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引导动手操作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例如,在《曹冲称象》这节课中,为了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型作业,教师可以引导生生合作模拟“称象”过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个“曹冲”和若干个随从。其中,曹冲负责表述“称象”过程,而其他随从则根据“曹冲”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扮演“曹冲”的同学要进行大量的逻辑表达。因此,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他们轮流扮演“曹冲”。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曹冲”的“指示”下,“随从们”要动手将其落到实处,即按步骤,利用手头的材料、工具等模拟“称象”,并进行一定的反思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称象”过程的理解。这样,他们的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

(八)注重实践型作业的评价和反馈

实践作业的评价与反馈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时,应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可以包括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对结果的评价,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成果的评价可以关注学生作品的质量、表达能力、创造性和实用性,可以通过分数和评论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实际工作成果,让学生相互学习,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提高教师实践作业设计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作业设计,丰富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类型,重视实践作业的评价和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磊.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1,22(1).

[2]高静.小学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3.

[3]彭妙娟,朱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中年级语文实践型作业设计初探[J].语文天地,2023(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