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解为本源,目标为导向例谈“分数的意义”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1

以理解为本源,目标为导向例谈“分数的意义”教学

朱佩珍

临海市鹿城小学 31700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应当关注本质,帮助学生明理;深入追问,促进学生知理;民主开放,鼓励学生说理;巧用变式,激发学生辩理。其中,《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逆向设计,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本节课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做哪些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逆向设计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切入,而不是从教材内容和自己所擅长的教法切入。这种逆向设计与我所想的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不谋而合。因此,我以学生理解为本源,教学目标为导向,重新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进行了深入思考。

抽丝剥茧,追本溯源

我从追求学生理解为本源,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切入点进行了如下几点教学思考。

(一)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机械背诵定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单纯的记忆背诵定义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不是停留在定义的表达无误,而是着眼于分数的本质数学,理解分数的多层含义。

(二)如何让学生摆脱对1的原有认识,主动构建单位1的意象

建立单位1的概念是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常以这样的方式开场:数学源自我们的生活,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有分数的影子,因为我们能将一个物体或者一个整体都称之为单位1,如一个苹果,一本书,也可以把10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称之为单位1,你能举出其它的实例吗?学生纷纷仿照教师的例子进行举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看似顺利,实则不然。学生虽能举出表示单位1的实例,但有真正理解单位1吗?这样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告知层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主动理解单位1,而且要让学生明了为何要使用单位1

(三)如何让学生摆脱将分数定格于份数的固化思维,真正理解分数即能表示关系,也能表示数量,形成分数的多元表征

     分数能表示数量虽然不是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教学宜着眼长远,分数表示关系数量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沟通多种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更加突出分数作为的本质属性。

教学整改,课堂实践

教学主环节:新课引入——理解单位1的含义

1.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提示: 先圈出若干个方块;

在将你圈出的若干个方块的图上颜色

2.展示交流,在对比中深层次感知单位1的含义

(1)呈现学生典型方法

师:谁看懂了以上三位学生的圈法?

    生:他把四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四个方块的是一个方块。

    师:嗯,声音响亮并且很有道理。我们把四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四个方块看成单位1。(教师初步呈现单位1的不同表征)

重复上述环节

(2)类比不同方法

师:请同学们比较观察,图1与图2有什么异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四分;不同点:图1是把八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图2是把四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

    师:嗯,没错,看作整体的数量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的对象不一样。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

(三)思维拔高,巩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上面那种圈法?

     生:我看懂了图1的圈法,他将2个方块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分,半个方块就占其中的

     生:我看懂了图2的圈法,他将6个方块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分,一个方块加半个方块就占其中的

(三)在感知中感知单位1的多元表征

(1)强化概念的应用

    师:请你举出生活中的单位1。

    生:举例。

    师:请你举出生活中。

    生:举例(教师规范学生数学语言,如:把四根香蕉看成单位1,那么每根香蕉是全部的。)

    师:让多位同学说(谁在来说一说?谁能也能说得像他一样清楚?)

    师:比较三年级时表示的和本节课表示的,有何异同点?

    生:相同点:阴影部分都表示,都是对整体进行平均分;不同点:三年学习的整体都是对一个物体进行分割,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一条线段;而今天学习了对多个物体进行平均分。

历经思考,豁然开朗

    课程瞬息万变,但不变的是为理解而教,用目标做教学的方向标,这样你的教学之路便通达无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不仅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符合实际的教学理念,还附上了具体的案例和实操方法,为我们搭建起了理念转向行动的桥梁,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