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胡佩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4302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对其不良情绪、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慢性心衰病患在入院后,按随机抽签法划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心理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护理前,两组心衰患者的不良情绪、睡眠质量无过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不良情绪、睡眠质量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衰采取心理护理可有效调节病患心态,使其以稳定的情绪治疗及进入睡眠状态,该护理手段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心衰;不良情绪;睡眠质量

心衰与心肌病、心脏负担过重等因素相关,在各类因素下会导致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及功能发生异常,并导致心室泵血功能降低[1]。发病后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液滞留。慢性心衰的病情周期长,治疗难度大,以维持及稳定病情为主。目前,我国心衰病患在450万左右,60岁以以上群体发病率高。患者入院后,临床常规护理以病情管理为主,并未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部分患者睡眠质量差,护理人员按医嘱为患者准备安眠类药物,但口服此类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2]。不良情绪与睡眠质量具有相关性,老年患者发生慢性心衰后,护理人员应自患者心理角度着手,减轻患者负面情绪,这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也有较大的帮助。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心衰病患展开研究,探索心理护理对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老年慢性心衰病患在入院后(2022年1月-2023年4月),按随机抽签法划分对照组(常规护理,n=35例)、观察组(心理护理,n=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65-78(72.25±3.55)岁。病程10-36(22.36±5.35)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3-79(72.76±3.86)岁。病程10-40(23.14±5.64)个月;两组病患年龄、性别基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病患理解能力正常;②独立完成问卷调查;③年龄均超过60岁。

排除标准:①双向情感障碍;②急性心衰;③肝肾功能衰竭。

1.2方法

对照组:所有病患在院内采取他汀药物及硝酸酯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对室内温度及温度进行调整,让患者感到温湿度适宜,每天以紫外线消毒1次,以免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在患者病情发作期,缩减患者的探视时间及频次,按医嘱指导患者口服药物。

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第一,为患者采取健康宣教,入院后患者患者沟通,减轻护患之间的信任感,在交流期间评估老年患者的心态情况,并基于患者的文化背景、治疗认知等实施健康宣教,纠正患者对慢性心衰不正确的认知,以免患者认知差心理负担过大。第二,针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忧思过多患者,为患者列举成功治疗的案例,让患者认识到慢性心衰可有效控制,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以此激发患者的治疗信心。若患者焦虑、恐惧,分析患者内心不安的因素,实施个性化心理疏导,比如,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乐观生活往往能更好对抗疾病。第三,睡眠支持:患者情绪差则睡眠质量差,夜间睡眠时间短,白天精神差,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后,禁止患者在白天睡觉,并要求家属监督患者,夜间睡眠前30min,让患者泡脚,以此类方法促进睡眠,延长患者的睡眠周期。

1.3观察指标

①不良情绪:以SAS及SDS量表调查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分值高表示负面情绪严重。②睡眠质量:通过PSQI量表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含有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七项因子,每项因子为0-3分,最高分21分,分值高表示睡眠质量差。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代表计量资料方差数据,检验值为t,%代表计数资料概率,检验值x²,p值低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护理前后的SAS及SDS评分相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情绪差,SAS及SDS分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病患SAS及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病患护理前后的SAS及SDS评分相比(,分)

分组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35)

58.66±4.25

45.66±5.22

59.24±4.15

48.21±4.15

对照组(n=35)

58.61±4.32

51.25±4.85

59.36±4.28

53.25±5.04

t

0.255

6.452

0.325

6.165

p

0.655

0.001

0.648

0.001

2.2护理前后的PSQI评分对比

护理前,组间PSQI评分相比无过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PSQI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护理前后的PSQI评分对比(,分)

分组

n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5

8.25±2.22

3.58±1.02

对照组

35

8.36±3.12

5.68±1.46

t

0.265

4.125

p

0.865

0.001

3.讨论

慢性心衰多发在老年群体,与患者心室压力大、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等因素相关,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高、病程周期长。发病后,患者多存在焦虑及抑郁情绪,部分患者不愿配合治疗及护理[3]。在本研究中,为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模式对调节心态,减轻医疗因素、疾病因素对患者心理状态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后,组内病患的SAS及SDS评分均大幅度降低,睡眠质量持续提升,护理方法的针对性好,符合现代化护理要求,体现人本理念,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俊英, 韩萌, 曹海英, 曾垂义. 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2, 49 (06): 1131-1133+1136.

[2]杨淼, 安婷, 马甜甜. 多元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伴营养不良患者的心功能、不良情绪及营养状况影响[J]. 贵州医药, 2021, 45 (11): 1823-1824.

[3]张蓓, 汤卫红, 孙云飞.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1, 9 (30): 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