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保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现状及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驻保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现状及机制研究

王晓朴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张丽敏 河北农业大学

 霍建云 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每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毕业生的本地化就业作为高校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的现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机制研究

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能够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保障,毕业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为当地的经济和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本地化就业能够让毕业生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培训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切实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竞争力。

一、驻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保定这座城市,高校数量较多,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17所本专科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约有8万余人。而高校是人才输出的关键领域,高校毕业生的去留问题是一座城市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保定处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地,并且具有输送大量人才资源的能力。在行业取向上,高校毕业生更加倾向于相对稳定的岗位,据调查研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想从事政府机关工作、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更好地发挥保定这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而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以及如何让城市发展为高等教育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梳理

首先,人才教育模式难以形成深层次的产学研一体化。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发展型城市,主导产业仍是制造业为主的,而其他的专业学科比如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文科专业毕业生因专业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在保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关对口的工作,最后会影响到本地化就业的人数比例。

其次,相比于毗邻较近的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和石家庄等省会城市的薪资而言,本地区的毕业生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容易产生“虹吸效应”,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在保本地化就业意愿。而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工资薪酬期望比较高,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导致了地域选择和薪酬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产生,这样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留保的就业意愿。

再次,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岗位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在学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所导致的。同时,很多毕业生在选择本地就业时,缺乏对行业的认知和自我职业发展规划的合理定位,往往导致职业发展的停滞,在众多的职位面前无从选择。

三、促进驻保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对策

首先,要贯彻落实相关就业政策体系,让就业政策具体化、实际化、可操作化的方式落实到毕业生的就业之中。如“三支一扶”保障政策,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政府、高校和基层联动,定向输送高校人才,公平公正公开政策的执行程序,确保层层落实,助力保定高校就业的发展。

其次,加强与各高校的互动协调。提高保定市整体就业水平,就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留住保定市各高校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二是加强内在引力,吸引外部人才。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想发挥避免人才流失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与当地各高校的对接,利用政策优势,灵活性地建立相关渠道,留住当地高校的专业人才。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增强职业技能的专向性和对接性,更好的与社会职业需求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的人力资源和岗位需求的共享,有助于形成一个“高校—企业”的就业过渡带,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就业问题,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社会声望良好,岗位需求技术含量高培训机制完善的大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同时密切关注当地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了解人才需求,适时输送毕业生进行实习、培训等活动。通过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引导毕业生培养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观。同时,企业也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岗位,增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化,更好的契合本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以点带面,形成相应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与企业的对接度,职业技能的培训方向化,更加具体明确,增强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

四、结语

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和经验、加强职业规划和自我定位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昕.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以保定学院为例[J].2020.

[2]吴昌霞.就业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影响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 153-155.

王晓朴(1982.4-),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

张丽敏(1983.6-),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

霍建云(1989.10-),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

本课题系2023年保定市科技计划项目(自筹项目)《驻保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与保定市人才吸引机制研究 》(课题号:2340ZZ021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