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改进

杨鹏

身份证号:130683199105185018

摘要: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给路面带来了严重病害,如裂缝、车辙和坑槽等。沥青混凝土的运用在路面技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提供了高强度、出色的抗滑性、施工简便性、驾驶舒适性和美观的外观。通过使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其在高等级路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的路面施工过程中,复杂的工艺可能导致路面面层的使用性能下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步骤,以避免出现任何问题,确保施工的有效性,并最终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改进

1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特点

第一,材料温度适宜。在对市政道路路面进行沥青铺设时,要控制温度在适宜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沥青混凝土的物质稳定性。温度过高会导致路面硬度不足,温度过低则会降低沥青的延展性,导致路面不平整。第二, 材料具备水稳定性。市政道路常处于露天状态,容易受到雨水、暴雪、霜降等天气影响,因此材料必须具备较好的水稳定性。水分子会直接干扰沥青混凝土的物理性质,影响道路使用寿命。第三,材料具备抗裂性。路面受外界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裂缝。因此,选择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其抗裂性能和稳定性,避免出现不良化学反应影响路面质量。同时,应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以确保其适用于市政道路建设。

2 路面沥青混凝土施工改进

2.1 提高并严格落实验收标准

基底层是沥青混凝土的主要铺设层,也是路面承重的主要结构,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沥青混凝土铺设后路面的平整度。在基底层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提高施工标准,确保相关的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基底层出现碎渣、石块、坑槽等问题要及时处理,尤其是为了防止坑槽比较明显地方的二次塌陷,需要采用混合物料填充的方式加以修正。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建筑施工标准规范,需要等基层表面稍干之后,再进行透油层的浇洒施工。透油层的透入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与龄期长短、强度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半刚性基层在没有完全达到致硬致密的情况下进行透油层施工,其透入度将难以达到施工的标准。因此,基层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2.2 提高用料标准,创新用料方式

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交通负荷和极端天气等的影响,对于原材料的选择必须精益求精,原料的质量和标准决定了后期施工的难易程度,更影响着道路的最终质量。(1)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应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高模量、高抗车辙性、低温开裂和疲劳开裂敏感性低的特点,上述优点可以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添加剂来实现,通过集料颗粒间的剪切作用将添加剂均匀分散在沥青混合料中。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能减少路面结构的塑性变形,特别是在中下层路面使用时的高温抗车辙性,提高路面疲劳性能,延长使用寿命。(2)再生沥青路面再利用。再生沥青路面(RAP)利用道路和高速公路修复过程中移除的材料重新铺面。根据粘结剂类型,路面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刚性路面使用硅酸盐水泥作为粘结剂,柔性路面则使用沥青。沥青混合料由粒状骨料(通常为优质石灰石)和沥青组成,主要用于道路结构。这些材料在达到使用寿命后可以回收,但建议在新配合比设计中加入不超过25%的RAP部分。热拌沥青混合料(HMA)可以是密级配或开级配。密级配HMA的孔隙比更低,含有多种粒径的颗粒,能有效地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中扩散,适合所有交通条件类型。SMA混合料中使用的骨料通常比标准HMA混合料使用的骨料质量更高,因此具有更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回收废物用于替代建筑材料不仅解决了垃圾填埋问题,还为加强沥青混凝土和沥青的配合比设计提供了可能性。(3)沥青改性剂能改善路用性能,抗疲劳,纤维改性剂是经济合理的选择。纤维增强剂提高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纤维提高沥青混凝土稳定性。沥青高温下内部粘结性不牢固,纤维防止沥青流动,提高稳定性和路面承载力。纤维与沥青粘附力强,增大结构破坏危险。纤维改善沥青混合料水稳性,尤其是普通沥青混合料。纤维增大沥青用量,提高饱和度,增强抗水损害能力。

2.3 沥青和混凝土配比均衡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取决于组成材料的品质、比例及制备工艺等因素。沥青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期限以及适应能力,沥青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性质、路面类型以及施工方法等经技术论证后确定。一般可根据当地气候分区的温度水平,在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采用粘度高的沥青,反之宜采用稠度低、气温进度较小的沥青。粗料集按照物理力学性质要求进行选择,可采用碎石、砾石、矿渣等。在级别较高的沥青路面中,需要使用坚硬的粗集料,达到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等级的要求。因此在对市政道路进行铺设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沥青与混凝土的比例是否处在合理的区间,比例失衡会直接影响面层的施工效果。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拌和料主要以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复杂程度作为依据,保证混凝土混合料的孔隙率、透水性和温度符合施工要求。在实际施工时,必须将粗细集料掺配比例与目标配合比进行对应,使得集料之间可以呈现出S形的分布曲线。此外,在摸索沥青混凝土搭配最优比例的过程中要先进行小样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来确定最优的配合比,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避免造成原材料的浪费。

2.4 提高摊铺作业操作规范性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摊铺施工效果决定着路面的平整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要求,根据不同路面确定不同的摊铺工艺,并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规范。要合理安排沥青混合料运输力量,摊铺前要检查混合料拌和质量和油温,观察混合物料是否充分混合均匀,表面是否一致,避免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结块等现象。在具体施工环节,摊铺机就位前需反复校准垫木的实测高程直至满足规范。要保证摊铺过程中速度均匀,防止厚度、温度等发生变化影响摊铺质量。性能优越的摊铺机可以自动感知路面物料厚度并自动调节,根据路面实际情况进行均质化处理;在摊铺过程中要时刻对下层质量进行检查,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整体路面铺设情况进行预测。

2.5 保证接缝处理得当

由于路面铺设不可能无限延伸下去,必定会受到中央绿化带或是景观带的限制而被迫分割,所以就涉及到接缝的处理(详见图3)。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接缝包括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纵向接缝是因为两条摊铺带的搭接,分为热接缝和冷接缝两种。横向接缝在施工中最常见,通常是工作缝。接缝技术的选用要考虑到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性、施工条件等因素,保证路面平整度。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技术包括热接缝技术、冷接缝技术。在进行接缝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多使用热接缝,减少冷接缝的使用,避免出现水透过冷缝进入到路表面层以下对内部结构造成腐蚀。另外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完成摊铺工作后,对于一些特殊路段还要进行二次碾压工作,在此期间可以通过用压路机碾压的方式使接头路面平滑地衔接起来,封闭好缝隙。

3 结语

为应对交通压力、人为破坏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必须提高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团队作业质量。每个环节需操作规范、符合标准,包括路面特性和材料选择。同时,关注施工技术和原料的更新迭代,优化和改进施工技术,提升沥青混凝土抗干扰性能,保证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汪伟录.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改进[J].  2021.

[2]赵芝慧.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J].  2021.

[3]孙娣.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的改进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