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

王胜杰

身份证号:13102519891201336X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的核心目标是支持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其主要职责是深入挖掘各类岩土工程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数据融入到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遇到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时,勘察人员需要细致入微地进行前期勘察工作,以便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运用

1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

1.1 详细掌握场地情况

(1) 场地条件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之前,我们必须对勘察现场进行详尽的了解,包括其地形、地貌和地势的具体情况。同时,我们也需对现场进行初步的处理,以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准备工作阶段,我们需要全面收集该场地及其周边的地质资料,以便对场地的土层条件有全面的了解。

(2) 地下水状况

对于地下水的情况,我们也必须进行深入的了解。如果地下水属于上层滞留水,这种水通常存在于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土层中,其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生活生产排水等。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位在不同季节会有所变化,可能会上升或下降。根据历史地质资料,如果确定是上层滞留水,我们应认识到这种水可以通过疏通的方式被抽干,因此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有限的。处理这种地下水相对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然而,如果资料整理或勘察显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我们应明白这种水主要存在于基岩或断裂的破碎带中,其水量较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取样显示这类地下水中含有大量腐蚀性物质,我们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钻探设备进行特殊的防腐处理,并在工程设计中重点考虑设备设施和金属材料的防腐问题。

1.2 明确场地勘察技术要求

首先,收集并整理勘察场地相关资料,如建筑平面图、建筑结构、地面标高等,及时查明不良地质条件并制定处理措施。通过现场调查掌握岩土类型,评价地基基础承载力和均匀性,采取适当的基础手段。在计算建筑物沉降值时,获取地基变形参数,了解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性质,判断是否需防腐处理。其次,结合业主要求和抗震设防等级,评价地震效应,分析地基抗震性能。评估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评价施工和运行对地下水、地基和岩层的影响,制定防治方案。评价成桩可能性和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后,结合设计单位勘察要点,严格控制重大设备参数。控制性勘察孔布设需严格控制孔深和下卧层验算。沉降计算时,孔深至少需超30米。一般勘探孔布设需保证点位深度、控制受力层,孔深一般为基底宽度的3倍左右。

1.3 选择勘察方法和技术指标

这一环节,根据设计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设计和场地内部地层条件选择基础形式。采用现场钻孔取样联合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做好勘探点的布设工作,根据平面图纸,按设计间距和深度布设勘探孔。考虑现场地质和周边环境条件,基于桩基础布设,考虑地形和岩层性质,严格控制孔深。及时将现场取得的岩土样本送到实验室分析,所有图样为场地内原状土,根据地层变化情况加密采样,保证数量,控制取样等级。采取静压、锤击等方式取样。在实验室分析阶段,土工试验与图样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密切联系。为准确反映各土层性质,需取原状土样。取样后封存、运输、保管和制备等工作需按实验室规范操作。例如,土工试验可测试密度、含水量、孔隙比、渗透系数等指标。

2 复杂地质条件下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优化建议

2.1 制定完善的岩土工程勘察制度

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需要根据基础制度模板,结合现场地质条件,适当调整制度内容,加强对实际勘察工作的指导,规范勘察操作行为,降低岩土工程勘察的难度。制度建设不仅可以约束勘察人员的工作行为,还可以让勘察人员明确工作目标,掌握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的目的。在这一环节,勘察单位需要通过多渠道收集勘察现场的原始资料,将其作为完善勘察制度、指导勘察工作的基础手段。结合现场资料,明确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同时,根据相关数据资料,选择合适的勘察技术,包括钻探技术、取样方法、地基处理技术等。在基础数据资料的保障下,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体效率,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在数据资料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勘察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勘察单位负责人还需要着手建立岩土工程勘察标准体系,结合所选取的勘察技术和方法,制定具体的操作标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容错率,减少实际勘察中出现差错的概率。

2.2 对勘察与取样工作进行优化

复杂地质条件下,在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时,需要特别关注取样环节的优化操作。勘察取样是一项用于检测地质结构和岩土性质的工作,通过在不同勘察点和勘察深度进行取样,得到不同的样本,才能最终获得准确的勘察结果。在取样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勘察点的间距和勘察深度。不同的岩土工程地质结构对间距和深度有不同的要求。在勘察前的准备阶段,需要明确这些条件,并重点关注勘察中的细节问题,以确保岩土工程勘察的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勘察中,如果面临的地质条件比较单一,通常会选择较浅的勘察深度。但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一般会选择较深的勘察深度,以更全面地了解地下情况。在勘察点间距的控制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勘察点间距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需要适当缩小勘察点的间距,以提高勘察结果的精度。相反地,在简单地质条件下,可以适当扩大勘察点的间距。

2.3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采集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地质构造等。在实际勘察中,还需要获取钻孔资料、物探数据、地质测量信息等。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主要采用纸质记录,这种方式耗时、耗人力,并且可能存在信息不完整、数据遗漏等问题。建议在这一环节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岩土工程勘察系统。该系统可以支持勘察人员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采集、录入、传输勘察数据信息,并及时将数据传输至系统数据库,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岩土体内设置传感器或进行原位测试,实现对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通过与互联网、云平台的连接,设计、建设单位或管理人员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的勘察数据,从而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在建设工程中的利用效率。此外,大量的勘察数据可能导致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的困难。在利用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进行工程设计时,勘察人员可以在数据采集阶段灵活调整数据表结构,以便更精确地调整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信息采集不仅包括测量数据,还需要明确数据类型,以便后期能够快速检索相关的数据信息。随着历史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查找的难度也会增加。因此,建议在数据信息的采集基础上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勘察数据进行数据化处理,并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云平台进行分类存储。同时,还可以搭建数据模型,完善勘察数据,并及时对模型中的勘察数据进行补充。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并方便后续的数据检索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冯翠娜.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5):2.

[2]马喜云.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分析[J].石材, 2023(7):108-110.

[3]华子良.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J].  2021.